□ 中冶建工 兰建国

 

“企业员工,都应该做一名维护品牌的忠诚卫士……”
说这话的人叫易兴国。三十六年前,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易兴国,告别了 “知青”生涯,走进了当时的冶金工业部第十八冶金建设公司第一工程公司机动科,当上了一名维护电工。现在的易兴国,是中冶建工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安装工程处电工班班长,记者采访时的易兴国,正在主持三一重工重庆6S店的机电安装工程,同时担负一公司的机械设备的检查、管理工作。

2009年“五一”前夕, 56岁的他,在相继荣获全国施工企业设备管理优秀机械工人、重庆市十大杰出技术能手、全国十大技术能手、中冶集团首席技师、重庆市劳动模范等荣誉之后,胸前挂上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为易兴国颁奖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

追求细致,使他成为了捍卫生命尊严的安全卫士

机械伤害、物体打击、高空坠落,是建筑业企业最容易发生的伤亡事故。在日渐高扬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旗帜下、在日趋激烈、必须依靠企业品牌力量决胜市场的角逐中,企业每发生一起安全事故,都是对人的尊严、对企业形象的无情伤害。易兴国所从事的工作,恰恰是电气维护、工程电气安装和企业施工机械设备的检查,每一项工作都与人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

“车工紧、钳工松,吊儿郎当学电工……”三十年前,流传着这样一句很有工种形象但又极不科学的顺口溜。“电工要是在工作时吊儿郎当,绝对是要弄死人的。维修的设备,首先要让自己放心,才能让操作者安心。”本来就心思细密的易兴国,从配挂上电工皮夹的那一天起,变得更加细心,对每一项工作、每一道工序,都力求认真细致,确保安全。三十六年的职业生涯,细心,成为易兴国坚定不渝的职业追求。正是有了这样的职业追求,三十六年来,他亲自维修、他主持维修、他安排手下维修的无法计算的设备,都达到一个共同的结果:全部符合安全用电规范要求,未发生任何用电事故。经他动手设计、改进的设备,都安全可靠。重庆万盛钢化玻璃厂技改工程中的一台搅拌机,运行过程中老是出故障,现场的维护电工一直未找到故障根源,认为这台设备可能即将寿终正寝。项目部请来易兴国,他很快就发现了是线路老化造成的问题。为了让这台设备尽快重新运转起来,更为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易兴国为设备重新设计、安装了电路系统,保证了工程进度,避免了以前由于线路老化,故障经常化的现象。

2003年3月,企业准备重新启用一台多年未曾派上用场的行走式Z80塔机。但是这台塔机的电气控制系统及安全装置因闲置多年,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企业便将塔机电气控制系统及安全装置的修复工作交给了易兴国。易兴国经过细心检查,发现塔机原有的控制系统过于复杂,不利于今后的维修。于是,他根据其原理,重新设计、制作了过滤、过载、限位等安全设备装置,经过荷载试验和技术鉴定,效果比以前更安全、更可靠,所花的费用比制作原装系统少用了1.5万元。

善于学习,使他成为了关乎企业信誉的形象卫士

电工是文化、理论知识要求相对高的工种。“我的文化程度不高,要适应岗位,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完善、充实、提高自己。”回望自己的职业生涯,易兴国一是刻苦自学,在较短时间内就熟练掌握了电工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安全规范。二是遇到新设备、新工艺,他就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尽快了解其性能、洞悉其工艺。1988年~1990年,他在重庆汽车发动机厂技改工程电气安装工作中,不断向单位的大学生、工程师请教,学习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规范、熟悉各种电气原理,先后学会了各种类型行车、配电室高、低压柜、电缆敷设、仪器仪表、各种配线管电气施工工艺。三是在实践中学习。易兴国平时坚持做到每完成一项工作之后,都认真反思自己,对全过程进行剖析,希望找到更简单、效果更好的方法,并将这些经过思考、总结提炼的理论精华,及时用之于工程,达到提高效率、保证质量、获取效益、赢得信誉的目的。2001年3月至2001年6月,易兴国在重庆合川国家粮食储备库电气及测温控制系统施工中,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向业主提出了对施工方案作部分修改的建议,得到甲方采纳,不但保证了工程质量,而且加快了施工速度。2001年8月~12月,他针对重庆市老年大学综合办公楼的部分线槽、管路走向问题,向设计、业主提出了用PVC塑料线槽代替金属线槽,对管路进行改进,避免了与建筑主体“撞车”现象,得到设计认可和业主赞同,既为业主降低了工程造价,也为公司创造了经济效益。

自己主动学习,虚心向别人学习、在过程中反思在实践中学习,使他技艺高超,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对各种类型塔机、强制式搅拌机、吊车等设备电气系统烂熟于胸,对这些设备电气故障,他只要看见或者听人描述出故障现象,就能准确判断出故障位置和诱发原因。

热心授徒,使他同时具备了劳模与领袖的特质

《华为公司基本法》里说,认真干好本职工作的,是劳模;善于培养接班人的,是领袖(实为技术等方面的领头人――笔者注)。自己干与培养出更多的人接着干,成为了劳模与领袖的分水岭。不过这话用在易兴国身上并不准确。易兴国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多带徒弟,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使中冶建工的队伍中涌现出更多像他那样的能工巧匠。近年来,先后有4名学生师从于他,在主持三一重工重庆6S店的安装工作时,他对李世杰、王小波两位近年分配来的年轻学生,一是注重“传道”,按照“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工作中的尽善尽美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和享受”的企业共同价值观的要求,对他们进行了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素养教育,使他们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文化环境、岗位环境、生活环境,使他们养成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顽强拼搏的习惯,尽快让他们完成从在校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二是注重“解惑”,对工程中的技术难点,对解决这些难点采取的措施,易兴国都要给他们讲解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了以后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做又会出现什么后果。有时,他还进一步启发学生,激活他们的才智,虚心听取和征求他们的意见,使他们在工程施工艰苦的磨练中和导师细心务实的指导下快速成长。

迎难而上,使他实现了从普通员工向品牌卫士的职业诉求

站在重庆高家花园大桥上向下望去,有一条镶嵌在陡峭半坡的城市快速干道――重庆沙坪坝滨江路。从大桥的正下方向嘉陵江石门大桥方向延伸600多米,就是当时的C标段工程。易兴国与他的同事们,在这里书写了一段传奇,创新了一项国内领先的工艺,破解了一道在危险地带快速进行桥梁架设的重大难题。

当时参加重庆沙坪坝滨江路工程全路段施工的,共有5家施工企业,其中还有参加过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企业。而作为参战单位之一的中国十八冶,是唯一没有高架桥施工经验的施工企业,为此,在工程初期业主对中国十八冶的施工能力表示过担心。

业主的担心是有道理的。C标段工程全部位于重庆嘉陵江西岸的陡坡地带,属于安全、技术、施工存在高风险的城市高架桥工程项目。C标段工程全长630米,21跨,跨距30米,桥高平均25米,桥面宽度分别为32米和48米;共有60个桥墩,480榀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箱型梁,每榀箱型梁长30米、重50吨。如何在陡坡地带安全地将这480榀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箱型梁安全地送上桥面,然后让架桥机平稳接住,架设在20榀盖梁上面,是一个重大的技术难题。在中国十八冶的支持下,项目部决定在现场制造一台龙门行车,用它来解决箱型梁的水平运输和现场材料的转运问题,并将制作这台龙门行车的任务交给了易兴国所在的一公司。一公司安排高级工程师、科长张顺友负责龙门行车主体结构的设计,而行车的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理所当然地让易兴国挑大梁。

易兴国在三十六年的职业生涯中,虽然维修、设计了不少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其中不乏塔式起重机这样的吊装设备,但是由于现场条件限制,这台龙门行车的主梁采用了国内极其少见的蜂窝型钢梁结构,这种结构的龙门行车,相对轻便、结构简单,但是对电气系统的灵敏度、可靠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不能按时设计出安全可靠、高度灵敏、高度平稳的行车电气控制系统,成为了这台行车能否成功的关键。易兴国与他的同事们,跑书店,查资料,反复计算,虚心向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请教,然后根据现场特点,对行车、起重、小车各部分的电气线路进行创新设计,同时成立QC小组进行技术质量攻关。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和反复试验,终于设计出一套安全装置完整、运行平稳、灵敏度高的电气控制系统,最后通过了重庆市建设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这台龙门行车投入使用后,不仅圆满解决了箱型梁的运输问题,而且与同时研究的“一机双跨”桥梁架设技术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月在陡坡地带架设120榀箱型梁的高速度,令业主惊叹不已,令竞争对手心悦诚服。正是有了这台龙门行车,C标段工程无论是基础施工、桥墩施工、盖梁施工,还是箱型梁预制、箱型梁架设,始终名列全标段质量、进度、安全综合评比第一名,让当初业主的担心变成了放心。

后来,这台龙门行车,经过易兴国和他的同事们的不断改进,将荷载量由50吨变成90吨,再变成现在的140吨,在重庆南滨路等项目上发挥出重要作用,成为了中冶建工在路桥施工领域的一台关键设备。尤其是易兴国等共同参与研制、研究的“蜂窝型梁龙门行车”和“一机双跨桥梁架设”等关键技术,经重庆市科委鉴定,分别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成为了一项具有强烈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该项技术荣获中冶集团科技成果奖并提炼为部级工法。在技术攻关中发挥重要作用的QC小组,荣获了 “重庆市第七届讲理想、比贡献先进集体”和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道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道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易兴国不是圣人,但他深深地知道,作为一名员工,在企业需要他的时候,在工程需要他的时候,必须勇敢地站出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心血与汗水,化危险为安全,化陡峭为坦途,化腐朽为神奇,使企业形象得以彰显,让企业品牌得以扬名。同时,让自己的职业诉求,实现从普通员工向品牌卫士的嬗变,从而书写出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企业、无愧于自己的多彩人生……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