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长江,滚滚东去,如一条飘逸的金黄色丝带,横系中华大地。在这条丝带上,镶嵌着一颗颗耀眼的钢铁明珠。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中国宝武马钢就是这些璀璨明珠中的一颗。

60多年来,马钢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安徽省委、省政府,以及马鞍山市委、市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用钢与火,用汗水和智慧,书写出属于自己也属于共和国的辉煌。今年上半年,马钢钢产量、营业收入、利润更是再创历史同期最好纪录,向着大而强的新目标加速前进。

艰苦创业、自力更生——改变满目疮痍旧面貌

1949年4月28日,一个由20多人组成的军事管制组分乘两辆卡车从南京直奔安徽马鞍山,奉命前去恢复马鞍山分矿建设。到达马鞍山分矿所在地金家庄,放眼望去,满目疮痍。核桃山下日本侵略军遗留下来的10座小高炉千疮百孔,卧管式热风炉淹没在丛生的杂草中。拆下的铁轨、枕木修筑了江防工事,拆下的耐火砖砌筑了碉堡,剩下只有堆放在江边的矿石和一些零星的物资。

看到这一幕,军事管制组同志心情格外沉重,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通过集思广益,军事管制组迅速制订了全面复工、局部生产的方针,并召回了被遣散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了自备电厂的检修、马鞍山至向山输电线路的设计和施工,以及铁路全面大修、机车和车辆的检修工程,掀开了马鞍山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在党的光辉指引下,1953年初,重工业部钢铁局正式批准马鞍山铁矿厂计划任务书。同年6月1日,小高炉改建工程破土动工。在中央人民政府、华东钢铁局和安徽省委的有力支持和协助下,来自天津、石景山、本溪、阳泉、龙烟、太原、大冶等地的施工队伍和技术骨干集结在核桃山下,开拓基地,修建码头,拆除废旧小高炉,重建改建6座71立方米~74立方米的炼铁炉。

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的顽强奋战,建设者们终于盼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1953年9月16日18时零5分,当第一炉铁水从出铁口呼啸奔出时,现场一片欢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地区流出的第一炉铁水,也是安徽省工业振兴的一个起点,尤为重要的是结束了华东地区有矿无铁的历史。

艰苦创业奠定了马钢发展基石,创新创造成就了马钢发展伟业。60多年来,马钢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生产经营水平持续提升。仅2020年,马钢钢产量、营业收入和人均产钢量分别首破2000万吨、1000亿元、1000吨,再创辉煌。

只争朝夕、抢抓机遇——顺利完成“中国钢铁第一股”改制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安徽省委、省政府迅速做出重大决策,对安徽省最大的工业企业马钢进行股份制改制。

1992年9月份,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傅锡寿率马钢经理王秀智等人赴京,分别向李鹏总理、朱镕基副总理、国家体改委主任陈锦华汇报了安徽省的想法,得到同意。于是,马钢被纳入全国第一批股份制规范化试点企业的行列。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是马钢发展的契机,是马钢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起点。

为尽快熟悉和掌握股份制知识,马钢上至公司高层,下至普通工人,掀起了一场学习热潮。为摸清家底,马钢投入3000名业务骨干进行清产核资,为全面实行会计制度改制收集好数据资料。

1993年5月14日,在马钢召开的第一次改制工作联合会议上,马钢与境外中介机构对马钢重组方案进行了全面讨论。这次会议,从早上8点一直开到深夜还没有结束,关联交易似乎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难在哪?难就难在既要和社会主义市场接轨,又要同国际市场接轨;既要与国际惯例同步,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马钢的脚步在关联交易的沼泽地里艰难挪动。

然而艰难远不止关联交易。工作量最大的是资产评估和会计审计,涉及面最广的是法律问题,难度最大的是企业重组,风险和压力最大的是股票发行上市。

在改制最困难的时候,国家有关部门、安徽省及马鞍山市各级领导赶来马钢现场办公;在改制遇到阻力的时候,安徽省委书记、省长亲自督阵;为了马钢,为了安徽,集体企业近3万人与全名企业脱钩。矿山、建设、后勤三大系统和16000名离退休职工被整体剥离。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马钢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制。

1993年10月19日,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募股。国际配售,供不应求,香港公募,超额认购68.7倍,一举募集39.2亿港币。当年11月3日,一声锣响,马钢H股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股价当日增长60%,创下日成交量20亿元的新股上市纪录,被香港新闻媒体誉为“红筹股明星”、“H股之王”。1994年1月6日,马钢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至此,马钢在境内外筹资总额达到64亿元人民币,被中外新闻媒体称之为“中国钢铁第一股”。

创新创造、奋发有为——打造钢铁行业多项第一

一路走来,马钢始终高举创新创造的大旗,向高、精、尖产品研发领域进军,向“卡脖子”技术发起挑战,打造了钢铁行业多项第一。

上世纪60年代,面对我国车轮轮箍全部依赖进口的严峻形势,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一锤定音,将车轮轮箍厂选址定在了马鞍山。1961年3月7日,马钢车轮轮箍厂筹备处成立。随后,国家8个部委、21个省市、19个厅局、192个主要设备制造厂,以及鞍钢、武钢、包钢、大冶钢厂等单位同马钢一起参与工程建设。

经过建设者们两年多的艰苦奋战,1963年11月8日深夜,第一只国产轮箍试轧成功。随后,马钢又迅速制造出第一只火车车轮。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把“马钢车轮轮箍厂”同“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原子弹爆炸”作为我国工业战线的四大喜讯,编排在同一集《新闻简报》中在全国放映。60年来,马钢已打造出车轮民族品牌,出口近70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成功研发出时速达400公里高铁车轴钢和车轴。

在上世纪80年代,看到国家每年花大量外汇进口高速线材,马钢决定从海外引进先进技术,建设中国第一套高速线材。经过新四军老战士、时任马钢党委书记王家齐的努力,国家相关部委批准了马钢高速线材建设方案。1987年5月28日,我国第一套高速线材轧机在马钢建成投产。

投产2个月后,时任美国摩根公司第一副总裁丹尼尔•摩根来到马钢,在看完生产现场电子计算机迅速送出报表数据后,拿起笔在报表上激动地写下:向马钢祝贺,这是世界上最高速的线材轧机。如今,马钢高速线材轧机通过改造升级后,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在建筑、汽车、水利、桥梁等领域广泛运用。

来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石油平台、隧道、桥梁、化工、建筑等领域用H型钢全部依赖进口。马钢人清醒地认识到,研发不出自己的H型钢,将永远受制于人。

为了尽快填补国内空白,马钢以“拼盘引进”的方式从海外引进H型钢设计、设备和技术。1987年7月14日,国内第一根H型钢在马钢成功下线。这是马钢走向大型化、现代化的又一成功标志。

2017年9月20日,马钢为进一步提升H型钢综合竞争力,建设了世界第五条、国内第一条重型H型钢生产线。历经近3年的拼搏奉献,马钢重型H型钢工程于2020年4月28日建成投产。投产一个月,马钢便有1500吨重型H型钢产品发往香港交付客户使用。今年4月26日,国内重点项目洛阳科技馆首次采用国产重型H型钢。

目前,马钢H型钢先后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北京奥运场馆、大亚湾核电站得到应用,并成功进入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南非等国际市场。

求新求实、变革突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贡献马钢力量

走进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马钢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发展,打赢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防汛抗洪抢险战,为打造大而强的新马钢积累了重要经验。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马钢党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精准施策,精密部署,精心防控,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督察,安排工会下拨307万元用于疫情防控。马钢应急办、行政服务中心开启了24小时全天候办公模式,承担起了疫情监控、方案制订、物资采购等多项重任,每天扎实做好实时联络地方党委、政府、下发疫情防控通知、物资应急调配等繁重工作。马钢各单位党委迅速行动,纷纷组织党员先锋队和突击队投身于疫情防控第一线,如南山矿486名党员主动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生产区域巡逻值守工作等。

在马钢党委坚强领导下,全公司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局面,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目前,马钢疫情防控一直保持零感染状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马钢与中国宝武重组后,认真按照中国宝武的总体部署积极建立和健全协同机制,通过专业化整合、管理变革、流程再造、智慧制造,完成无人值守改造所11个,退出站所13个,持续提升了工作效率;实施“三治”(固废不出厂、废水零排放、废气超低排)项目计划87项,计划投资60.9亿元。后续项目仍在推进中,项目进度总体正常,一个环境更加优美的家园将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书记来看望大家了。”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不远千里,冒着高温来到马钢特钢生产现场。马钢党委书记,马钢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毅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情景依然十分激动。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当时详细询问了“一键式轧钢”的情况,还夸赞现场“上有老,下有小,出了事故不得了”的安全标语接地气。在马钢展厅,习近平总书记听了讲解员介绍马钢H型钢在厦门会展中心抵御12级强台风后,连拍了3下马钢H型钢模型,说:“这是一个好东西。”丁毅表示,马钢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绿色制造、智慧制造、5G、云计算等方面加快发展步伐,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贡献马钢力量。

“十四五”时期,马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求新求实,变革突破,力争实现5个翻番,即粗钢产量4000万吨、营收2000亿元、人均产钢2000吨、利润总额翻番、职工收入翻番。  (中国冶金报 章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