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 刘振江


2015年效益的巨大落差,给一些企业释放了生死存亡的信号。2016年是钢铁行业效益回升的决战年,全行业没有一家且可挂‘免战牌’。”4月7日,在钢铁行业财务工作座谈会暨财务与价格工作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刘振江这样表示,“2015年的状况在2016年不能再持续下去,必须多措并举增效益。”

对于钢铁行业目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刘振江做了进一步阐述——

2015年是全行业真正的“严冬”

2015年是钢铁行业效益最差的一年,也是全行业真正的“严冬”。钢协会员钢铁企业主营业务连续12个月亏损,从2015年7月份开始出现严重亏损,2015年下半年整体效益大幅度下滑,每月亏损额都在10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全年累计亏损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亏24倍;加上投资收益等项目合计全年利润总额为亏损645.34亿元,而2014年利润总额为盈利225.89亿元。

今年前3个月,钢铁行业在“严冬”中似乎感受到有一小股“暖风”吹来。从2015年12月下旬开始,钢材价格逐步回升,钢材价格指数从54.48点的最低点走出来,3月末上升到68.87点。钢价回升使钢厂效益有所好转,普遍反映效益略好于2015年第四季度,但还赶不上2015年上半年,原因是钢价仍低于2015年同期水平。2016年1月份钢价同比低500多元/吨,2月份同比低400多元/吨,3月份同比还低300多元/吨,所以,同比还是增亏的。这3个月有的企业开始减亏,有的企业持平或开始盈利,亏损面减少,但全行业亏损的局面还没有改变:1月~2月份又亏损了114亿元。

我们也分析了钢价回升的原因,一是因为钢价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该回头了;二是各种预期和国家利好政策,以及去产能等信号的正面影响;三是钢材经销商消沉了几年认为该伸伸手了,着手补库,社会库存增加。当然,钢厂对此还比较谨慎,一是直接用钢的行业需求增加还不十分明朗;二是钢价略有回升,很担心钢产量增加和进口矿价上涨的恶性循环重演。因此,全行业对钢价回升都要保持冷静和谨慎的态度,虽然有了利好因素,但供大于求的基本面没有变,而且今年的钢材出口量下降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全行业经济运行的核心是价格能否稳住和产量能否控制住,必须尽最大努力争取钢价稳定回升。

严重过剩主要产生于金融危机期间

我国真正结束依靠多进口钢材满足需求的时间是2005年,实现了进出口的基本平衡。期间也出现过不少过剩的说法,现在再翻一翻钢材生产和消费的历史轨迹图,应该说,在2005年以前总体上没有严重过剩的问题,但是后期存在一些品种过剩的问题,也存在一些品种满足不了需求的问题。

应该说,我国钢铁出现过剩主要是从2006年开始的。2006年、2007年每年增产6000多万吨钢,是靠每年多出口2000万吨~3000万吨钢材消化的;因为国内外价差高,所以,尽管过剩,但企业效益很好。当时过剩的呼声是很高的,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钢产量每年以超过或接近20%的速度增长,这个增速是可怕的。

果然,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到来,2008年下半年中国钢产量出现了负增长,全年增速由2007年的16.7%降为2.8%。2008年上半年和下半年,钢铁生产“冰火两重天”的状况使企业十分敏感,有了放低增速的充分准备,钢协在2009年初研究当年的钢产量时是有零增长准备的,但年底的结果出乎意料。现在看,那个时候应该是控制产能增长的最好时期,但错过了,却在相反的方向走得较远。在当时,企业和很多人是难有这个远见的。

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主要产生于金融危机期间。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应对金融危机,但没想到2009年中国对钢材的需求比2008年增加了1亿吨,国内钢厂2009年比2008年共多生产了6900多万吨钢,少出口了3500万吨钢材,多进口了600多万吨钢材,才满足了国内需求。钢厂当时是高兴的,人不该死有一救,松了一口气,也放松了对产能过剩的警惕,甚至迷失了方向。结果,从2009年到2014年,全国又增加了3.1亿吨钢产量,产能增加肯定超过3.1亿吨。那几年的高增长使得现在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积重难返。

产能过剩喊了多年,为什么近几年尤为突出?因为过去尽管过剩,但需求是刚性的,每年需求还是正增长,只是增速有变化。钢材需求在2013年出现了7.65亿吨钢的峰值,之后开始下降,逐年出现负增长,比如从正增长3个点降到负增长5个点,实际上是8个点的落差,这个落差带有断崖式的味道,涉及到5000多万吨钢要卖给谁?钢厂对这个突变难以适应,一时又刹不住车,产量继续保持增长,直到1年以后出现了钢产量8.23亿吨的峰值。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峰值是在产能利用率很低的情况下的产量,若按正常产能利用率计算,产能严重过剩的总量是任何国家都承受不了的。

内需减弱后,企业为寻找出路开始拼命出口;2014年钢材出口同比增长50.5%,2015年钢材出口同比增长19.9%,达到1.12亿吨。中国钢材的大量出口引起了全球范围内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恐慌和反对,各种质疑、反倾销、增加进口关税、贸易保护主义的声音不绝于耳,钢材出口的国际环境在恶化,钢协的对外宣讲、协调、应诉工作量很大。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变化强迫国内钢铁工业必须化解过剩产能。

钢材的定价能力是最大短板

很多行业都过剩,严重过剩的也不少,但为什么人家的效益不像钢铁这么差,即使亏损也不像我们这样严重?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地方。我认为,是人家的产品价格没有像钢铁低得这样惨。国外石油价格每桶低到30多美元,远低于中国石油开采成本,但中国的石油行业比钢铁行业效益好,因为中国油价规定不能低于40美元/桶,而与钢铁行业相关的中国铁路运输的价格、公路运输的价格、煤价降后电的价格,我们再喊高也没有用。一是定价权问题。二是这些不低于成本的价格是符合反倾销的国际规定和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而钢铁行业对自己的产品和进口矿等大宗原料以及物流定价几乎没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主导定价权的企业。我们缺乏主导定价权企业的原因也不少,其中包括集中度低。同时,我们在国内市场也没有维护和使用反不正当竞争法。

现在,钢材的定价能力和定价机制是我们最大的短板。这个短板上还有千疮百孔,包括企业分散、自律性差、法律意识淡薄、同质化竞争等,成因很多,很难有效解决,但不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就难以实现钢材价格的合理回归。我们可以尝试先从某些特殊产品开始,从自律性较强的区域开始,提升定价能力。

目前,行业内对钢材价格低也有几种看法,有的认为价格低得难以承受,企望改变;有的认为低价格对用钢行业保效益提供了支撑,有利于稳增长;还有的认为低得还不够,再低点才能使一些钢厂“死”去。现在看来,社会是不允许企业大面积“死亡”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竞争方式是两败俱伤。宝马和奔驰竞争的成功经验是从来不打价格战,而是竞技术、竞创新、竞品质,结果两全其美,都有好产品、都卖好价钱,都创造了品牌价值。钢铁行业大企业的竞争,同质化产品的竞争,也应该走这样一条正路。

钢材价格过低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公平、不规范的市场环境。有的钢厂搞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以自杀的方式争市场,用假冒伪劣产品压价,用不开票的方式压价,用客观存在的不公平税费为底气来搞竞争。经过这一轮恶性竞争,已经由“亏损也销售”开始向“亏损已不敢再销售”转变,不是这些钢厂改恶从善了,而是他们也赔不起了,烧不起钱了。

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市场环境的改善还远在路上;国家在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上正积极努力,也出台了不少法规、政策。对此,钢铁企业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应该守住“低于成本不销售”的底线,加强企业自律、加强区域自律,加强行业自律。目前,一些区域性自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相关企业都应积极参加。

把“去产能、控产量、增效益”抓出成效

无论从眼前看还是从长远看,中国钢铁工业不下大决心解决产能严重过剩问题的话,其他问题都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企业工作千头万绪,硬任务非常多,又处在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困难时期,各企业面对的主要矛盾也不同。在大量日常和非日常工作中,2016年重中之重是把“去产能、控产量、增效益”抓出成效。

去产能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这项工作已经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各部委的高度重视,对可操作性措施和配套政策研究得非常细。政府将采取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依法依规,多策并举的办法,并且工作很有力度,肯定会抓出成效。

去产能和控产量要两手同时抓紧。在过剩产能一时还没有去掉的时候,控产量尤为重要。眼前,不把产量控制住,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格局就难以改观,供给侧改革就难以从根本上推进,钢材市场就改变不了混乱的局面,钢厂效益会继续越干越亏。尤其在今年钢材价格略有回升的情况下,产量失控就会悲剧重演。控产量的原则信条和基本经验首先是“没有合同不生产”,然后是“低于成本不销售,不给钱不发货”,这些应该成为行规行约和自律准则,每个企业都应该做到自觉自律,这对全行业有好处,对本企业也有好处。企业老板在全国同行中做事做人,要把握住这个行规和约定,不要在同行中丢这个面子。

保钢价和降成本是两个主动轮

保持钢材价格稳定回升是增效益的前提,保持钢价稳定回升要先把市场秩序稳住。钢厂不要再搞竞相降价,大钢厂要带头,先从自己做起,然后是加强监督。加强新闻单位、协会、企业和社会监督的作用,积极努力完善线索举报体系,积极配合执法部门执法,在执行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环境保护法方面,体现出力度和公平。钢协和钢协的法律事务分会以及企业法律顾问要积极参与这方面的工作,让低价倾销钢材的企业付出代价,让非法生产、非法经营的企业付出代价。

继续深入开展降成本工作。保钢价和降成本是增效益的两个主动轮,财务和价格工作要在这两个主动轮上做足工作。降成本首先要紧紧抓住要素成本,各企业对影响效益的要素成本要列出清单,在大宗原燃料的采购成本上,特别是进口铁矿石的采购价格,过去我们吃过大亏。虽然现在市场倒逼矿价向合理回归,但进口矿价格博弈仍在持续,这要专门研究。

不能忽视国产矿,它涉及到资源安全和就业,它需要有国外矿山公平赋税的政策支持。2015年,国内铁矿山资源税已经减少,按标准的40%征收,我们还要继续争取增值税扩大抵扣项目、所得税返还、低品位矿利用、海外矿山开发等公平赋税政策。

人工成本是要素成本,呈只升不降态势,降低人工成本的最好办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转型升级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企业来说,即使“三险一金”降低,人头不减还解决不了大问题。钢铁企业的人均年产钢量要向1000吨以上努力。目前,新日铁、浦项人均年产钢为2200吨左右,宝钢为1000吨左右,沙钢为1200吨左右,日照钢铁基地从建厂就是按人均年产钢1000吨考虑的,湛江钢铁人均年产钢准备达到2000吨左右,而行业现在平均水平不到500吨。最近,鞍钢、攀钢、武钢都在下决心解决劳动生产率问题,不解决不行了,迟早都得解决。

降成本要按照财政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统一成本费用的核算口径和方法,在生产经营和各个环节开展以提高效益为目的的成本对比研究,在产品结构调整、新技术开发应用、节能降耗、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销售、物流、产业链延伸等方面,以此口径“对标挖潜”,各流程、各环节的成本控制,不是以成本最低为目标,而是以综合效益最大为目的。

要继续深入开展“对标挖潜”活动。钢铁行业开展“对标挖潜”活动是工业行业中开展最早的,取得的成效也比较大,各企业都很重视,积累了经验,正向更深、更广、更细推进,有的企业还与国外先进企业对标。钢铁企业在抓住降低要素成本的基础上,要建立“系统成本”的概念、“全成本”的概念,要进行由表观成本向深度成本的转变,要全过程、多方位地开展,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最终体现在企业综合效益上。

增效益要防风险。要防范市场风险、汇率风险、资金风险。防风险的重点是加强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要警惕亏损额大于折旧背后严重的“失血”问题,资金链保障问题。目前钢铁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经上升到70%,进入行业警戒线,有的还更高,资金紧张带来的财务费用也上升到974亿元。企业面临着贷款不予增量、续贷困难和抽贷等问题,要用好钢材价格指数、铁矿石价格指数及其对标,在销售和采购中保盈利,保现金流。同时要充分发挥好财务公司的作用。这些年,财务公司为企业解决了很多问题,钢铁企业要依靠它解决大问题。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