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中冶集团15人榜上有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人,技能人员5人。

获批201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

专业技术人员:共10人

朱建国(中冶建研院)、陆志方(中国恩菲)、许宏伟(中冶京诚)、王劲松(中冶赛迪)、刘兵(中冶南方)、杨俊峰(中冶焦耐)、何国强(中冶长天)、刘从学(中冶建工)、胡伟山(中国十九冶)、刘明路(中冶钢构)。

技能人员:共5人

赵宗合(中国一冶)、吕成刚(中国三冶)、宁显海(中国十九冶)、朱臻原(中国二十冶)、张晓东(中冶宝钢技术)。


2018年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简介


 朱建国

朱建国,男,1964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近5年来,因以标准化工作带动行业质量发展取得成效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个人突出贡献奖,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二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等奖项。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质检公益课题、北京市等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主编参编国家、行业标准三十余项,主导构建了我国建筑用钢标准体系,形成了建筑钢材研究开发的技术团队,促进了建筑钢材领域整体技术水平提升,为国家对高强钢筋的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


 陆志方

陆志方,男,196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该同志长期从事有色冶金工程的设计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性的技术研发和工程项目,近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专利等奖项7项。他是氧气底吹熔炼技术主要发明人之一,主持开发氧气底吹炼铅炉、熔融还原炉,彻底解决长期困扰行业的环境污染和高能耗问题;组织、指导开发氧气底吹铜熔炼炉、底吹连续吹炼炉,终结了我国铜冶炼技术长期依赖引进的历史;推进镍红土矿火法、湿法处理,镍闪速熔炼炉、顶吹炉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实践,打造国际一流工程,为我国有色矿冶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做出突出贡献。面对国家召唤和行业需求,他聚焦高精尖,带领企业向电子级硅基材料高端领域延伸转型,组织、指导多晶硅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助力民族多晶硅产业崛起;他承担央企责任,领导公司持续拓展垃圾焚烧、水务资源、土壤修复等环保领域,技术领先,效益凸显。


 许宏伟

许宏伟,男,1962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项目主管兼冶金工程事业部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许宏伟同志为全国冶金建设高级技术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质量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该同志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为冶金工业尤其是炼钢、连铸关键技术、设备的技术进步、国产化和绿色、节能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行业内公认的、中冶京诚公司优秀的炼钢连铸学科技术进步的带头人。近5年,由其负责的项目分别6次荣获冶金行业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2次荣获冶金行业优秀工程设计奖二等奖及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质奖、北京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


 王劲松

王劲松,男,1975年3月出生,中冶赛迪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钢铁事业本部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该同志先后主持完成了高炉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高炉无料钟炉顶设备、炼铁大数据平台、高炉全炉仿真等行业级重大课题及钢铁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含工艺软件包开发等工作。该系列技术及装备已推广至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十个高炉工程,包括宝钢湛江、台塑越南河静、印度TATA等,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直接和间接效益上亿元。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其中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编号2016-J-215-2-01-R09;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发明奖5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专利授权13项。中国金属学会授予“十二五”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冶金技术专家及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


 刘兵

刘兵,男,1965年10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中冶南方武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住区》、《建筑技艺》杂志副理事长。该同志积极投身新技术研发工作。在BIM技术方面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及各类协会奖项5项,在建筑设计方面获省部级和行业协会奖项18项,个人出版和发表多篇学术著作及论文。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展带动创新”的技术研发理念,先后主持多项国内大型民用建筑项目,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组建绿色建筑设计团队,形成系列设计品牌业绩,掌握和拥有多项专有技术及先进设计咨询手段,为公司在新技术方面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让一家成立二十余年的传统建筑设计公司实现新签合同及营业收入连年增长逾30%。


 杨俊峰

杨俊峰,男,1974年2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煤焦制气室主任,2013、2017年分别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百人层次名单。参加工作以来,杨俊峰从事焦炉的研发、设计工作,多次获得钢铁冶金协会“冶金科学技术奖”、中国焦化行业科技大会“焦化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参与的科技项目“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获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中国五矿、中冶集团、中国焦化行业在此奖项上的突破。杨俊峰主导完成的专利技术“一种可控制多段燃烧的焦炉加热方法”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目前,正参与国家重点专项“焦炉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及示范”的工作。


 何国强

何国强,男,196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湖南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冶集团首席专家。何国强同志在冶金工程领域一线从事工程设计及设计管理工作35年;负责设计的宝钢二期烧结工程及三期烧结工程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主持调试工作的武钢四烧项目,是当时国内自行设计技术含量最高的烧结厂之一;负责建设了660㎡世界最大烧结机,是烧结球团技术的业界标杆,为我国钢铁冶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何国强同志主编了2部国家标准及1部行业著作,发表论文7篇,近五年获得专利9项。其负责及参与的工程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勘察设计奖荣誉的近二十个。近年来以何国强同志为首的专家一直坚持在技术管理一线为冶金行业的节能减排积极贡献着个人力量,并打造出了一支团结、极富有战斗力的中坚团队,为我国烧结技术的提升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从学

刘从学,男,1963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该同志参研的重庆市建设科技项目"全焊接箍筋研究与开发",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级工法、重庆市建设创新奖;重庆市建设科技项目"重庆国际马戏城异型空间钢结构制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原竹结构体系研究及工程示范"、重庆市重点研发计划“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应用示范”和"地下综合管廊叠合装配绿色高效建造技术研究与示范",主、参编国家地方标准7部,支撑公司获3项鲁班奖、96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个人荣获全国冶金建设行业高级技术专家,全国建筑业优秀总工程师。


 胡伟山

胡伟山,男,197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 1995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机械专业,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持《液压模板台车在城市综合管廊施工中的应用研究》等10余项科技开发项目,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项国内领先水平;《大型冶炼高炉技改建造集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3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编撰技术专著1部,发表科技论文3篇,主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编制4项,主编国家级工法2项、省部级工法4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5件,实用新型专利26件。


 刘明路

刘明路,男,197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国家科技部专家、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获评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宝山区第八批“拔尖人才”、中冶集团先进工作者、中冶集团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现任中冶(上海)钢结构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该同志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50项专利授权(受理),多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攻克了钢结构工程的整体滑移、整体提升等技术难题,同时为公司培养了大批优秀钢结构技术人才,为公司钢结构专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赵宗合

赵宗合,男,197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焊接高级技师,任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焊接培训中心技能教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届荆楚工匠称号,长期从事焊接工艺技术研究和焊接培训工作,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他曾荣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与设计的《焊接培训管板试件焊接气体背保护方法及装置》和《焊接培训管状试件焊接气体背保护方法及装置》两项装置荣获国家发明专利;由他研发的“9%Ni钢”焊接工艺被广泛应用于LNG储罐领域;在武汉绿地中心空中楼段的焊接设计方案的制定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大提高厚达10厘米的钢结构材料焊接一次合格率;参与埋弧自动焊焊接拼板和H型钢不开坡口全熔透的工艺研究,降低了辅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作为行业领军人物,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年轻技能人才队伍,任教培训学徒上千人次,其中20余人次荣获全国及省市级技术能手和先进个人(武汉市劳模3人、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部级技术能手、技能大师9人、武汉市级技能大师、技术能手6人)。


 吕成刚

吕成刚,男,1970年出生,1989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焊接高级技师。二十九年来,吕成刚用纯朴的焊把书写着奋进的人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在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新技法,并编制焊接工艺指导书,根据不同施工环境制定不同焊接方案,对于难度极高的塔复合焊接一次合格,并获得全国焊接鲁班奖,同时他带领班组多次获得全国学习型班组,并创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吕成刚多次被评为三冶公司先进个人、劳动模范、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在2004年被鞍山市人民政府评为2002-2003年度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被辽宁省政府评为首批“辽宁工匠”,2015年、2018年两次被评为第五届辽宁省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


 宁显海

宁显海,男,199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共青团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焊工高级技师,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冶集团首席技师、中冶集团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宁显海同志战胜了33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夺得焊接项目金牌,实现该项目蝉联冠军的目标,受到李克强总理、四川省省长尹力、中国中冶党委书记张兆祥的亲切接见。宁显海还获得了美国国际焊接技能比赛、中国国际技能大赛和澳大利亚全球技能挑战赛“三连冠”的佳绩。2014-2015年,宁显海在成都市东二环改造工程项目上,以精湛的技艺完成了各项突击任务,该工程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在某特大高精铝设备安装工程中,负责轧机压力管道的焊接任务,他焊接的点位,通过探伤和压力测试,合格率为100%。


 朱臻原

朱臻原,男,1970年5月出生,上海工匠创新工作室主任,就职于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冶金建设行业高级技能专家、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建设交通优秀人才风采人物“城市之光”。从事电气及仪表调试工作20多年,先后在宝钢、武钢、沙钢、杭钢等重大工程建设中主持工作,多次与西门子、三菱、GE等外国专家合作,参与建设的工程多次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冶金行业优质工程等奖项。成为公司电气仪表安装调试领域的领军人物。并为公司培养多名优秀人才,其中李剑获“全国技术能手”,林文强、张龙分别获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奇士杯建筑电工比武第一、四名。


 张晓东

张晓东,男,196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焊接高级技师。该同志研发并推广应用多项焊接技术,其研发应用的超厚板焊接变形控制技术、轨道焊接技术、滚筒托圈在线修复法、焊接电缆缠绕法等技术解决了现场大量施工难题。该同志在《冶金设备》、《焊接》等核心杂志上发表过多篇专业论文;其带教徒弟共16人成为了技师或高级技师。该同志先后获得上海市宝山区“拔尖人才”、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上海市“工人创新标兵”、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冶金建设系统“高级技能专家”等荣誉称号;获得上海市首席技师千人计划项目资助;获得冶金建设协会QC成果一等奖;其工作室被评为上海市技师创新工作室及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中冶集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