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武汉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第一块透水混凝土路面试水成功,和硬化路面的材料不同,这块停车场路面固料来自武钢二次资源利用。试验结果显示,该材料透水率高于国家标准20%,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标准。

1月18日,武汉市青山区水务局、停车场施工方和材料研发方武钢金资公司一道,进行下水试验。试验路面位于青山区临江港湾小区。《中国冶金报》记者看到,这块面积为547平方米的停车场路面有大小不均的出气孔,看上去像是石子铺就的。

试验人员采用工业循环水供水车,在一块五六平方米的空地上操作,拳头大小的水管内,水柱喷涌而出。“按雨量计算是暴雨模式。”一位负责人介绍。3分钟后,试验的空地上积水面积并未扩大;打开下水道看,水正从海绵路面的细孔中渗透到地下,经蓄水井排水管排出。10分钟后,试验人员关水;经过“暴雨”洗礼,“雨水”落地、渗透后,汇集到地下雨水管内,路面无明显积水。又几分钟后,路面由深灰色变成了浅灰色。

2015年起,武汉成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青山区是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之一。武钢金资公司直属研发机构—————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抢抓海绵城市建设机遇,为武钢钢铁二次资源的高效利用找寻契机。他们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雨水治理与再利用经验,利用钢铁二次资源研发高性能胶结料,并结合矿渣微粉和重矿渣等二次资源的特性,达到强度和透水平衡。

铺设一块“海绵”路面成本几何?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制造透水混凝土一半以上的材料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造价不会高于市面上普通的混凝土材料,且具有钢铁和绿色环保两个特性,应用前景广阔。目前,“海绵”路面的进一步效果测试已提交国家相关机构进行,预计1个月内结果出炉。这些材料不仅用于道路建设,还应用于武汉绿地606大厦、武汉国家博览中心。 (武钢集团 孙 劲 耿 佳 岳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