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钢铁集团济钢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拿出400多万元,重奖科技人员和科技项目。

今年以来,济钢出台各种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一批科技难题被攻破,一批技术创新成果产生了,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济钢一小型厂技术科轧钢工艺工程师潘振华,独自设计、推导了箱型轧件扭转公式,精确计算出扭转参数,成功地在国内首创了无孔型扭转轧制技术。此技术开发应用后,年创经济效益1289.8万元。用户应用技术中心卷板研发推进部高工夏茂森,通过主持开发超深冲钢等系列新产品以及组织推进冷轧钢带降低工艺成本,累计降本增益4678.6万元,等等。

与此同时,济钢出台了《专业技术职务创效聘任办法》,制订了个人年创效实现不同目标,可以直接晋升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等的激励政策。比如,国际工程公司煤化工事业部助理工程师桂玉明,因对化工厂富油负压脱苯的研发和设计,达到年创效益300万元以上的目标,而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科技兴企、科技强企”,作为企业的战略手段,不只说在嘴上,而是落实到了实际工作中,多项有力措施在济钢得以实施:一是大力发展创新文化,不断弘扬创新精神;二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开发,按照培养和吸引并重的原则,将战略技术人才定向培养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快速提升技术队伍素质,形成各级人才梯队;三是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优化整合内部技术和创新资源,建立产、学、研、销有机结合,集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于一体的高层次、开放式的技术创新平台;四是不断完善评价和奖励机制,继续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环境,发挥激励的正确导向作用。 (山钢集团济钢 扈冬生 张玉娟)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