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冶建行业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大意义,坚持以科技创新为载体,引领绿色建造、智能冶金发展,通过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冶金行业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做出贡献。

一、充分认识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的重大意义

创新就是生产力,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会议,从企业家座谈会到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再到科学家座谈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国“两会”等等,着眼长远,创新思路,深入研究科技创新工作。

在2020年7月21日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讲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考虑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习总书记要求,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在2020年8月24日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明确,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强调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

在2020年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特别强调了原始创新的重要性。他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在2020年10月26-29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在6000多字的全会公报上,“创新”在不同内容板块中被着重提及15次。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发展形势时,全会分析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在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全会提出要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在2021年3月5-11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强调“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

二、认真研判发展趋势,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已成为冶建行业的两大主题

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是冶建行业的两大主题。当前全球已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知识创新、传播、应用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已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突出趋势。

从全球冶金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各国对于安全、环保的要求日益严格,生产在不断追求高效率、高效益和高利用率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生产过程自动控制、自动化调度,管理过程信息化,冶金建设的内涵已经从传统的大规模重复建设转到以绿色、智能为主题的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

从国内冶金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产量增长乏力、节能减排、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升级等诸多问题,企业经营面临严峻形势。改革难题之多,风险因素之众,攻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来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第一生产力作用。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之年,冶建行业要充分发挥专业和团队优势,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想,聚焦行业发展痛点,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实现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冶金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绿色建造、智能冶金发展中的作用

近些年,各会员单位都在以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做一些尝试与探索。其实从1978年我国决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建设上海宝山钢铁厂开始,就已经开启了引进技术再创新进程。时至今日,我国已逐步掌握了大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炉外精炼、连铸、板带、热连轧、冷连轧、无缝钢管等先进生产技术,基本实现了焦化、造块、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主要工序主体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大型冶金设备国产化率达95%以上。我国已具备自主建设年产千万吨级现代化钢厂的能力,相继建设了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山东日照、宝武湛江等多个大型钢铁基地,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

2020年7月28日,国家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在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中国现在是唯一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技术体系国家,首钢股份迁安钢铁公司是世界上首家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的企业,依靠科技助力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7月15日,我国首个氧气高炉在宝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点火开炉,标志着我国低碳冶金工艺走出实验室,开始进入工业化试验阶段。中冶赛迪率先面向钢铁行业发布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体系,打造了CISDigital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在韶钢打造了行业首个一体化智慧集控中心,在湛钢打造了行业首座智能化少人化原料场、首座水系统智慧集控中心、首套全天候全流程智慧铁水运输系统,在八钢打造了行业首座热轧高温智慧钢卷库等标杆项目。中冶南方积极推进废弃物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的迭代升级,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造的智能物联料场能够全方位感知生产要素的实时状态,推动料场实现由粗放型管控向可视化、精细化管理的变革;自主开发的转炉自动出钢、铁水和钢水自动测温取样等系统,有效减轻操作工劳动强度,助力实现标准化作业。上海宝冶形成了大型高炉大块残铁绳锯切割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高炉残铁传统处理方法污染严重、安全风险大的难题;不进炉内冷却壁更换技术、机器人自动喷涂技术的研发,避免了高炉检修作业人员进入炉内更换冷却壁的安全风险;将钢结构的先进施工技术如液压滑移、提升、预应力拉索等应用于冶金工业项目,实现了原料场在线封闭改造,为国家工业环保绿色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在冶金工程建设中积极推广应用BIM、三维扫描、智慧工地等信息化手段,建立了冶金工程BIM技术标准及应用数据库,改变了冶金工程传统粗放的建造模式,提升了冶金工程智能化管理水平。中冶宝钢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开展科技创新,相继开发了远程诊断服务平台,实现总部对驻外单位的远程技术支撑;在宝钢马迹山港口,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整合“无人机系统+AI+北斗集成应用”前沿技术,研发出千万吨级散装码头智能运维系统,首次实现了无人机智能估料,最大程度地优化生产与设备资源的调度;抓住宝武集团行车无人化的产业升级机遇,先后参与了宝钢冷轧、热轧等区域行车的施工改造和运维工作,大力推进行车无人化新科技的引进和使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无人化行车的技术标准、操作标准和运维标准,打造出中冶宝钢行车“智慧运维”的品牌形象。中国五冶借助现代虚拟建造技术、模块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手段,形成相关专利,国家和省部级工法、标准、技术成果百余项,为节能环保型焦炉的施工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节能环保焦炉项目,以及具有先进工艺和节能环保性能的全球最大捣固焦炉等“钢铁重器”。中冶建研院成功实施了宝钢湛江钢铁环保BOO项目,新余钢铁钢渣零排放投资运营项目等钢铁厂环保项目,开创了第三方环境治理模式(BOO模式)助力钢铁企业环境经营战略的先河。湛江钢铁环保BOO项目率先建成全国钢厂首个环保设施智慧化集中管控平台。自主开发的环保设备智能诊断系统作为全国钢厂首个环保除尘系统智能化项目,实现了设备故障诊断及预报警功能,为除尘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冶长天集中优势资源开发高效节能环保烧结技术及装备,努力实现烧结生产从源头、过程到末端全流程的高效节能与减排;开发了烧结余热利用及冷却废气“零排放”技术,使烧结余热利用率提高到50-55%,且基本消除了环冷机冷却废气的无组织排放。中冶华天着眼钢铁企业的工艺、装备、产品实际,突出 “服务型智造”理念,重点在“生产智能化提高产品质量” “工序智能化减少人工干预”“管理智能化增人均吨钢效益”“售产流智能化拓展产业链延伸” “工艺绿色化节能降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和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发力。建龙集团积极探索和实践“数字化转型”,在高炉上装了“千里眼、顺风耳”,组建了一支“智能装备小方队”。山冶设计与意大利Paul Wurth公司合作开发的新型绿色智能焦炉技术采用世界一流工艺,具有大幅降低焦化生产成本,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环境污染总量少等优点。中冶焦耐的大容积焦炉工艺与装备技术是核心拳头产品,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造了中冶集团的历史,等等。

以上应用与研发,都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以市场需求为研发导向,注意科技发展前瞻,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构建起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新的绿色智慧制造集成技术体系,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智能、绿色核心技术和产品,牢牢占据全球钢铁集成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四、牢牢把握冶金行业未来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着力点,推进冶建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今天,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等为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兴起。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守初心、担使命,发挥优势、挖掘潜能,推进并引领冶金行业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绿色革命。

第一,发挥行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争取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去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当前一些钢企正积极选用低硫矿、低硫煤、低氮煤,采用烧结焙烧烟气循环技术、烧结机新型密封技术及低温烧结技术,探索负压蒸氨、负压脱硫、负压脱苯等新技术;高效化炼钢新工艺、氢冶金技术、高效低成本洁净钢生产工艺、新型全废钢冶炼工艺等攻关也正在路上。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要积极组织行业、会员单位之间开展核心技术、基础材料、关键工艺、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形成一批技术储备,攻克一批技术难题,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建设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

第二,积极推进冶金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引领全产业链绿色发展。

当前冶金工业正处在由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核心是基于海量工业数据的全面感知,通过端到端的数据深度集成与建模分析,实现智能化的决策与控制指令,形成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型制造模式。我们要积极构建冶金工业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关注原料、运输、生产、回收等全过程,用数字化手段记录生产中的污染物排放、能源资源消耗、节能减排的贡献等环境绩效信息,衡量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的能力,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突出环境效益,促进整条产业链绿色发展,增强产品竞争力。

第三,坚持标准引领,抢占行业竞争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技术的进步,最终表现为标准的进步。应该看到,能否掌握技术标准的制定权,不仅是企业和行业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因此,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植入标准先行的理念。冶建协会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两个文件的精神,坚持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进,积极推动国家规范的研编工作,在工业领域率先完成阶段性研编任务,提升我们主导行业标准竞争的能力。

第四,要进一步提升行业研究能力。要积极组织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与研发,针对一些行业普遍关心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应用技术基础,集中行业力量和研发资源,重点攻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鼓励产业间开展原创和跨学科的自主创新研发,探索行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机制。要加强技术推广示范与成果产业化推广工作,选择关键领域、重点技术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形成一批由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由试点到示范的重大工程项目。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立足科技创新,释放创新驱动的原动力,让创新成为发展基点,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我们就一定能推动冶金行业劈波斩浪、行稳致远,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中国冶金建设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