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记者 邹明强 本刊通讯员 齐 郑 

    

中国一冶集团2011年承接的科威特866房建项目,是科威特住建部投资建设的大型综合性功能齐全的高级住宅小区,合同价近38亿元人民币,是中科两国建交以来中国企业承建的最大建筑项目。

初到科威特,恶劣气候,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工程运作模式不同等,让初来乍到的一冶人很不适应。

为了有效控制人工成本,项目部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了朝鲜、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希腊等8个国家的劳务人员,组成了一支“联合国工程队”。

面积达2平方公里的866项目工地,分布着黄色、黑色、棕色的面孔。随着施工任务的不断展开,项目部使用本地和第三国劳务的比重不断加大。施工高峰期,朝鲜、埃及、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印度人达到2400人。

2011年下半年,正值抢抓样板房施工的关键时期,朝鲜工人要从驻地步行20多分钟至施工区,为避免他们在烈日下暴晒,项目部特意为他们租了一辆巴士。金正日逝世时,项目部为朝鲜工人腾出食堂,作祭奠场所,项目经理还亲自到朝鲜驻科威特大使馆吊唁,进一步拉近了中朝员工的感情。

遇到科威特重要节日,项目部便组织外籍工程师一起开Party,大家坐在一起,吃点点心,聊聊天。科威特夏天天气炎热,最热的时候,现场地表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穿一般的鞋子烫脚,项目部就统一给外籍员工购买厚底劳保鞋,租赁交通车接送他们上下班。

每个春节,项目部都邀请外籍员工与中方一道吃团年饭,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夏天送清凉,年终给优秀外籍员工发奖金和奖牌,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关爱员工措施,增强了项目部对外籍员工的凝聚力。

针对来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风俗差异,项目部充分尊重个性。斋月期间,项目部要求非穆斯林员工,不得当着穆斯林的面在白天进食、饮水和抽烟。同时,不强制阿拉伯员工加班,确有需要,事先充分沟通,并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SHAOO,866项目部印度劳工的介绍人,他说: “在这个工地上,我没有感觉到差异,这里没有国籍之分,大家互相尊重,友好相处”。

866项目部聘请的巴基斯坦籍工程师AHMAD,主要负责图纸转换工作。他说:“这个项目虽然中国人是管理者,但我们在这里有发言权,大家是平等的,合作得很好”。

项目部的中方管理人员,平均年龄仅30岁。首任项目经理李钢,48岁,在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项目部,他算是老资历了。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两瓶降压药。他说,来科威特之前身体很好,吃药主要是压力太大。初涉科威特,环境是陌生的,没有经验、没有稳定的劳动力供给渠道,且施工标准与国内有着很大不同,质量要求高,报验程序繁琐,加上资金压力大,施工条件差,开始时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柳其祥是项目部办公室主任,由于语言不通、对科威特情况不熟,办起事来费很大劲。没有英语基础的他坚持学习,现在,出门已经不需要翻译。他的办法是在记不住科威特的地名时,就干脆给起个中国名字。在科威特城区有个大型市场,食品、小商品一应俱全。王金德就给它取名为“科威特汉正街”,并教会司机汉语,每次听到去“汉正街”,孟加拉国籍司机便心领神会。

项目60%以上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如同诸多年轻人一样,他们都面临着谈婚论嫁,然而不同的是,从他们入职后奔赴海外项目的第一天起,维系这份感情的唯一纽带便是每日工作结束后、时差6小时的越洋电话和QQ视频语音。

项目部预算员杨俊杰收获爱情后,需要装修婚房,可当时他正在科威特忙工作,不能回国;公司领导知情后,亲自带上办公室人员到杨俊杰装修的婚房去帮忙。小杨感动地说:“虽然在科威特一干就是4年,但正是这份艰辛成就了自己的成长,项目的成功同时坚定了我们‘走出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