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在中国二冶工作二十多年了,亲眼见证了一个企业的逐渐发展壮大,作为一名老员工,诸多感慨在心中。

1994年,刚毕业分配到二冶不久的我跟随原机电公司一队电工班师傅们来到包钢4号高炉工地,加入4号高炉建设大军。职工休息区,一间间板房颜色不一,由于多次搬迁、组装,有的已经破损不堪,沧桑的板房无声的诉说着二冶建设者们所历经的辗转艰辛。

电工班的板房,在一排排陈旧破损的板房中尤显突出,因为它是一个外貌最规整的铁板房,走到哪儿整体吊装、运输到哪儿,没有拆装的麻烦。初出校门的我不禁为自己每天进出的这间板房不同于其他班组而泛滥着自己的小得意。然而没高兴多久就开始烦恼起来,在工地几个月,经历了冬、春、夏,铁板房冬天冷,火炉子烧得呼呼的,但除了炉子周围,其他地方都不太暖和;夏天闷,炎炎烈日下,铁板房热烈地吸纳着骄阳的热情,除了外貌规整一点外,毫无优势可言。

每到中午,各间板房内热闹起来。每个班组都有一名女职工负责为施工一线干活儿的职工们热午饭,她们掏出各自班组职工们早晨从家里带来的一个个饭盒,开始在炉子上忙活起来,一盒盒饭菜相继热好摆放在一边,炉盖上焦黄的烤馒头总是让人想掰一块下来尝尝味道。记忆中,那时候绝大多数职工用的都是铝饭盒,不锈钢饭盒并不多见,好多老职工的铝饭盒,因为使用年头长,坑坑洼洼处泛着岁月的痕迹。

许多年后,记不清热饭女职工们的模样了,印象里只依稀看到她们当年戴着帆布手套,为炉盖上正烤着的馒头翻个或掀开一个个饭盒盖,检查饭菜是否热好的影像。

那时候,偶尔去机电公司办事,对隐藏在包钢二宿舍内的公司三层办公楼充满憧憬,什么时候我也能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工作。

在包钢4号高炉工地工作十个月后,因工作需要,我离开施工一线,调到另外的工作岗位。几年后再回工地采访,板房已经少见了,职工休息室变成了整齐漂亮的彩板房,房间里还配上了空调,塑钢窗严实密闭,再也不怕会像当年的板房千疮百孔因刮风而落得满屋沙尘了。

今年五一,利用假期探亲的机会去了趟爱人所在的武汉东西湖文化中心项目。宽敞的大临区内,国旗和中冶旗帜迎风飘扬,标准化建设的两层高办公楼,白墙、蓝顶、“追求卓越品质,彰显中冶风采”、“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企业文化标语醒目映入眼帘,办公楼旁边建有篮球场,办公楼后面是一排排整齐的职工宿舍区和食堂,职工们工作一天回到休息区,也不必为一日三餐而忧。

遥忆起当年破旧的工地板房、铝饭盒,再看看今天中国二冶的标准化工地,细节处见证中国二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变迁轨迹,为自己作为中国二冶的同行者,能用文字记录这样的时代变迁而荣幸。 (中国二冶 张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