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妈妈家的阳台上静静地放置着一台缝纫机,据我的记忆,它应该有30多年的“工龄”了,我戏称它为“老古董”。“老古董”产自上海,名叫“蜜蜂牌”,在八十年代可是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那时哪家如果拥有一台“蜜蜂牌”缝纫机,那可是相当有面子的。“老古董”是妈妈眼中的宝贝,就如同她的另一个孩子,无论家搬到哪里,都不容置疑的把它带到哪里。

“老古董“一路伴随着我长大。在七、八十年代的时期,国家还没有进行改革开放,经济比较落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在穿衣方面,根本就别奢望能去商店买一件成衣穿,那是极个别富人家才拥有的条件。我们身上穿的每件衣服,包括每条内裤都是靠妈妈用缝纫机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定制校服,其实就是现在已经被淘汰的那种“的确良”材质的白衣服、蓝裤子,印象中好像是要10元钱。就是这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10元钱,我哭哭啼啼地恳求着妈妈,妈妈还是没有答应。我带着埋怨,含着眼泪委屈地睡去。过了一周,妈妈突然像变戏法似得拿出一套和学校发的一模一样的校服出来,我惊呆了。穿上妈妈做的这套校服,我倍感自豪,但远远不能体会一针一线里满满的生活艰辛。

随着改革开放,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百货商场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各式各样漂亮的衣服琳琅满目,我们对妈妈用缝纫机缝制的衣服需求越来越低,甚至有些不屑一顾了,这时妈妈把用缝纫机缝制衣服的热情转到了第三代,给自己家的、所有亲戚朋友家的孙子辈不断的做棉衣棉裤、秋衣秋裤、睡衣睡裤。虽然款式比不上商场里买的时髦好看,但胜在柔软、舒适。每一块布料都是妈妈亲自去市场精心挑选、洗涤、熨烫之后踩缝纫机缝制出来的,这一针一线都是满满的外婆的爱。

现在孙辈们也都长大了,90后、零零后们更加看不上妈妈做的衣服了。妈妈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了,手脚灵活和眼睛也大不比从前,但妈妈用缝纫机裁制衣服的热情却一点不减,不用裁制衣服了,就给我们扎鞋垫、缝拖鞋、做椅垫。我们也多次劝她不用做了够用了,甚至把她做的东西束之高阁,可妈妈还是乐此不疲,还定期给缝纫机加油保养,甚至让缝纫机一直处于“待机”状态。我知道这一针一线里都是妈妈对我们这些儿女的思念和儿女们忙于工作不能陪伴她的寂寞的孤独......  (作者单位:中冶宝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