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加快转型 拓展市场 共克时艰
    发布日期:2009-02-12
加快转型 拓展市场 共克时艰
——中国二十冶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勇新年访谈
本报记者 袁孝铭 特约记者 李国强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钢铁行业和钢构行业也面临“寒冬”的威胁。前不久,广受关注的钢铁和汽车业振兴规划通过国务院审议。这将给冶建企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他们据此如何确定应对措施度过“寒冬”?近日,记者对中国二十冶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勇进行了专访。
记者:李董事长,为了应对日益加深的金融危机,国内九大产业振兴规划基本制定完毕,其中与冶建企业关联度极高的钢铁和汽车业振兴规划率先通过国务院审议,您是如何解读这个规划的?
李勇:战胜金融危机,信心十分重要。从辨证的角度来看,危机之中就蕴含着机遇,目前这种形势可能正是企业低成本扩张以及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做强做优的良机。我国钢铁和汽车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正是体现了这种导向,在危机中把握机遇,将压力变为动力,以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为目标,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落实扩大内需措施,进一步拉动国内钢材消费。这个规划无疑将会推动钢铁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产业升级、联合重组和优化布局,也必将给我们冶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记者:许多专家学者预计,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二十冶将如何应对?
李勇: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适时调整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台了一揽子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到2010年底将投入4万亿元资金促进经济增长,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这为冶建企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但是,内因才是变化的依据,企业关键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要练就抗击严寒的“硬身板”,要善于在危机之中发现机遇。二十冶将在巩固去年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和中冶集团年度工作会议精神,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企业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当前头等大事。
记者:新的一年,你们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李勇:首先是调整经营方向。市场营销要向国家投资倾斜的重点产业和地区转移,更多地关注中西部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市场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国家灾后重建、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和天津滨海新区建设项目;积极介入保障性安居工程,道路、机场、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建设;关注重大钢铁基地建设项目动态,做好长期客户的市场拓展工作,继续以现场开拓后续市场。充分利用MCC的品牌优势,进行海外项目的跟踪和投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其次是加快产业转型。把产业结构调整与经营方式的转变相结合,巩固区域经营格局,培育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房地产开发力争以设计高品位、开发高效率、建设高质量,赢得市场和社会认可,创出企业良好品牌。资源开发要抓住当前成本和风险降低的机遇,积极寻求合适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借助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的智力,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控制好投资风险,争取实现新的突破。装备制造要加快天津宁河钢结构新厂的建设,提升和扩大上海制造分公司的生产能力,通过搬迁、扩建、改造,进一步理顺内部制作安装流程,实现设计、制作、安装一体化,全面提升钢结构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自动化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力争涉足装备贸易业务,形成装备制造和贸易一体化经营体制。生产技术服务要以冶金施工主业为依托,深化与长期客户的合作,建立紧密的钢铁生产和检修协力合作关系,不断扩大企业的生产检修业务范围。
其三是转变经营方式。拓展建筑产业高端市场,由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方式转变,重点是非钢EPC总承包和BT、BOT等新的经营模式。通过在建的中冶医院改扩建项目、格鲁吉亚酒店项目、斯里兰卡高速公路项目等EPC项目和常德市“三路一桥”BT项目建设积累经验,打造品牌,实现经营方式的重大转变,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其四是精细化管理。把发展的立足点从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变到追求质量和效益上来,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苦练内功、优化结构培育企业战胜困难、适应市场的生存能力,以“现金为王”的策略,进一步完善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将资金集中指标与各单位的经营绩效挂钩,强化资金存量和资金流量的考核,完善资金预算制度,落实清欠奖惩机制,统筹协调资金分配使用,全面提高资本运作水平,在资金良性循环中增加自身积累,维护企业资金链的安全稳定。
我们相信,在钢铁业振兴规划的导引下,钢铁企业和冶建企业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顺利渡过严冬,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来源:建筑时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