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钢亮点彰显共和国辉煌

 

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每一个脚印,坐落在齐鲁大地、泰山东麓的莱钢已经走过了40个春秋。倾听历史的跫音,莱钢与祖国同成长、共奋进、齐辉煌。

根据国家需要,1969年11月,时任山东省重点基建工程指挥部指挥、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带领有关方面负责人来到莱芜地区为建设钢铁基地选厂址。一个代号“七0一”的钢铁基地应运而生。根据当时的设想,该地区将建成年产生铁80万吨、钢55万吨、钢材38万吨的钢铁联合企业。

时代特征决定了莱钢先天禀赋不足。但同时也让莱钢比更多的企业多了一份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回头望去,困难历练了英勇的莱钢人,磨砺了莱钢的坚韧与不屈,成就了几代莱钢人为之殚精竭虑、无私奉献、梦寐以求的大钢梦。

40年间的日日夜夜,凝聚着几代莱钢人的汗水与智慧,他们在默默无闻中为祖国捧出了一个又一个耀眼的硕果。

利用外资改扩建,为莱钢腾飞世界搭建起高耸的脚手架。改革开放为莱钢利用外资提供了契机。1986年,根据原冶金部有关通知,莱钢敏锐地捕捉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迅速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准备并形成了翔实的利用外资改扩建方案和可行性报告。1987年3月,国家计委批准了山东省和冶金工业部联合上报的《莱钢利用外资进行改扩建项目建议书》,确定了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并把这一项目列入国家利用外资增加10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总体规划。莱钢成功搭上了利用外资新增千万吨钢的早班车,拓宽了发展空间,迎来了脱胎换骨的良机。

股份制改组为莱钢资本运营成功铺路。莱钢集团通过积极推进股份制改组,组建企业集团,通过对资本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工艺技术结构和管理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构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实现了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化。从此开始,莱钢股份以一个负责任的上市公司形象地出现在广大投资者面前,自1997年上市以来,累计实施现金分红24.69亿元,堪称重视回报股东的典范。

莱钢还在资本市场上连续挥出大手笔:入主鲁银投资,通过资产置换,使这个连续3年被冠以ST(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实现赢利;参股齐鲁证券,重组天同证券,莱钢不仅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而且成为了山东资本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企业。

 “十五”腾飞,莱钢人实现了“三级跳”。2003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莱钢建设大型H型钢工程,莱钢再一次抓住这次难得机遇,推进结构性战略调整,创造出了一大批令同行瞩目的新纪录:只用了11个月22天,就打通了一条从原料、烧结、焦炉到炼铁、炼钢、连铸复杂的钢铁系统生产线,达到了国内冶金工程建设吨钢吨材占地最少、工期最短、投资最省、技术装备最好的“又快又好又省”工程建设目标;9个半月建成一座1880立方米高炉;从设备签约到热试成功,20个月贯通一条1500mm宽带钢生产线;从2003年开始到2005年,莱钢钢产量增长速度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这些被称为“莱钢速度”的数字成就了莱钢的工程建设品牌。

经过“十五”期间发展,莱钢产品结构迈出关键性步伐。“十五”技改工程建设累计投资142亿元,使产品结构调整为以H型钢、板带材、特殊用钢为主,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全的H型钢生产基地,螺纹钢比例降到了30%以下。2005年,莱钢成为山东钢铁行业第一家实现1000万吨钢的企业,规模、销售收入和发展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与2000年相比,莱钢钢产量增长5倍、销售收入增长7倍。

结构调整与淘汰落后,实现由大向强的阶段性战略转移。2005年以来,莱钢集团陆续淘汰了高耗能、高污染的3座25吨电炉、2座4.3立方米焦炉、4座128立方米高炉,淘汰落后产能168万吨,使莱钢每年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3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660吨,每年节能10.19万吨标准煤,直接效益上亿元。至2007年底,莱钢已完成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要求淘汰范围内的所有项目,提前完成了山东省政府下达的淘汰落后任务,也使莱钢的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以大型H型钢生产线为重点的技改建设,实现了工艺、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了整体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了质量档次,拓宽了产品领域。通过开发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了莱钢H型钢和轴承钢、齿轮钢、模具钢品牌。目前,莱钢产品结构由以螺纹钢建材为主变成了以型钢、板带材、特殊用钢为主,板带比达到30%以上。

我国冶金行业拥有绿色环保技术最多的企业之一。莱钢自筹资金21.7亿元用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自主研发使用了低硅烧结、高炉低硅冶炼、转炉溅渣护炉、高效连铸等一系列新技术;高标准推广应用国际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先后引进和成功应用顶燃式热风炉、数字化蓄热式加热炉、冶金“三干”技术等14项世界先进技术。8项世界先进技术和价值2亿美元的国外先进设备落户莱钢,并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 14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并开始对外进行技术输出和服务。向国内钢铁企业输出了10座高炉技术,在印度、泰国签订技术总负责和设计总承包合同额达97亿元人民币。

四大循环链支撑起生态型钢厂雏形。莱钢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他们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在企业内部构建起了铁素资源循环链、二次能源循环链、固体废弃物循环链、水资源循环链四大循环链,使莱钢生态型钢厂的框架基本构成。

学习型企业文化成为莱钢企业管理的响亮品牌。2000年,莱钢炼钢厂首先引入这一被称为21世纪先进管理模式的前沿理论,并与企业传统的文化进行嫁接,在短时间内见到了实效,很快改变了炼钢厂的落后状况。莱钢集团决策层敏锐意识到这一创新对全公司的带动和引领作用,迅速进行推广。9年来,深入持久和卓有成效的学习型组织创建,使各级管理者和广大员工在不断改善心智模式、树立新理念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先进理念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看到了个人和团队的巨大潜能和创造力,引发了整个团队强烈的学习激情、工作激情、创新激情,从而使莱钢的管理、观念、环境、形象以及思维方式、工作作风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而且使莱钢企业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学习型特色。

危机挑战面前,勇担社会责任。去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后,莱钢向4万多名职工郑重承诺:莱钢不以减少职工收入作为降成本的主要手段,莱钢应对危机挑战不降薪、不裁员。莱钢加大凝心、暖心、聚心工作力度,仅2009年元旦、春节期间,莱钢集团领导就分13路先后到24个单位走访看望了2223名困难职工家庭,把188.12万元救助金送到了他们手中,使职工在经济寒冬中度过了一个温暖的节日。

莱钢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把一名富余人员推向社会,不让一名敬业爱岗的职工受下岗和失业之苦”,职工年平均收入比“十五”初增长了一倍多。关心困难职工生活,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建立了“送温暖工程基金”、“职工互助储金”、“职工意外伤害互助金”和“职工患大病医疗互助基金”,本金合计达到1.8亿元。目前,莱钢没有一户家庭看不起病、没有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入不起托,住房、交通等条件也都有了显著改善。

 

1970年莱钢(当时称“山东七0一”)大会战时的场景

 

 (记者刘传佳 通讯员陈振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