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促进企业大发展——首钢信息化基本特点浅谈

 

首钢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强伟

首钢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二是先进的技术路线。

信息化建设支持首钢保持在中国钢铁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例如集团化的兼并重组工作,现有信息系统可以支持后续的各种类型的企业兼重组管理流程,业务主管部门可以借助信息系统实现不同管理紧凑程度的企业的业务流程。

信息化与钢铁工业化的融合

首钢的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了信息化与钢铁工业化的融合,具体体现在四个层次: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思想与观念的融合,队伍建设的融合,方法论的融合。

 (1) 业务层面的融合。首钢信息化建设始终紧密结合业务,贴近业务,学习、了解和消化业务需求,并加强学习,与业务人员加强专业沟通能力,真正地从业务角度出发完善信息化建设方案,并在与业务人员充分互动的过程当中,达到主体与客体的高度统一,形成信息化体系建设与管理体系建设有效互动、相得益彰的工作成效。例如在调研“首钢面向板带生产的经营与管理体系建设”课题的过程当中,首钢认识到了“一贯制质量设计体系”和“一体化生产计划体系”的业务内涵,并在此过程当中实现了与业务人员的高度互动,帮助业务人员离散在不同组织机构、不同单位和人员头脑当中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解决方案,通过核心目标体系及核心业务流程体系的建设充分贯穿起来,再与业务人员互动时又极大地启发了业务创新和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首钢面向板带生产经营与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正在有序高效地推进。

 (2)思想观念的融合。首钢的信息化项目始终定位于管理项目,始终围绕企业管理的基本需求为目标,IT服从管理,从根本上避免项目风险,保证组织有效、项目成功。首钢信息化建设以业务为主导,各级领导亲自组织亲自参与亲自操作,关键用户来自业务部门关键岗位,项目建设中IT与业务关键用户混合编队,建设完成后,关键用户仍回到业务部门,承担起本部门的业务运行协调和信息化的需求提报。建设起点选择在总部石景山地区的核心管理部门,之后采用自上而下的系统扩展策略,适应集中整体分层能级的管理布局。

 (3)队伍建设的融合。首钢信息化建设坚持不断地开放、学习、引进借鉴,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队伍,及时总结,形成自己的风格。首钢重点培养3支队伍:业务关键用户队伍、IT实施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业务关键用户队伍从引进系统中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在梳理现状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应用优化理念设计系统运行流程。IT队伍重在应用与集成,消化吸收项目实施经验,项目建成后能够在外方软件平台上进行配置、开发以满足业务需求的变更。核心系统平台维护外包,以保持IT队伍的精干。管理队伍作为业务和IT的桥梁,促进双方交流与学习,确定整体信息化实施方案、控制信息化投资节奏、推进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

 (4)方法论的融合。重视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信息化建设的方法论,关注方法论的完善,能够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项目实施采取整体规划、阶段推进、快速实施的整体策略,注重方法论的研究和推广。稳健而有效的实施策略是首钢信息化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结合首钢ERP的实践,实施策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即重点突破的策略、分阶段快速实施的策略、广泛宣传动员的策略、学习借鉴的策略、由流程决定功能分担的策略、专职工作的策略、统一领导的策略、项目组合作的策略、知识转移的策略。对一个大型管理项目来说,难免会遇到种种阻力,对于主要的阻力采取压、推、拉的策略。压即以管理创新形势压,推即以领导的权威推动,拉即以积极的工作拉动,从而保证了ERP实施策略的深入贯彻。

例如:首钢信息化二期项目是公司在产业地域调整的战略选择下实施“集中整体、分层能级”的管控模式的重要手段。这是公司层面的战略项目,公司成立指挥部组织项目的推进。在实施中坚决贯彻公司既定的战略方针,经过近两年的信息化实施,建立了一业多地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使生产、供应、销售、技术质量、财务、设备、技改项目等核心业务关键流程在一个集中的平台上有效运作,有效支撑了多地域、多法人、多专业、多层次的管理运行。这得益于业务规划、IT规划、系统实施都是以管理为目标组织信息化项目的整体定位策略。

技术路线特点

从国内外钢铁企业的实践看,钢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采取的技术路线:一是完全定制开发,二是实施商业套装软件,三是定制开发与套装软件相结合。通过大量的国内外考察分析和深入思考研究,首钢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坚持高起点、符合发展方向、标准配置、层级功能分担的技术路线,从而实现标准可配置的系统设计。信息系统定位于企业级集成的信息化系统;系统平台选择成熟的、可配置的国外套装ERP(企业资源计划)和MES(制造执行系统)软件,辅助功能在外方平台上自主开发,局部应用领域选用成熟的国内软件。遵循钢铁行业五级架构模型,对钢铁业四级ERP系统实施物理集中、三级系统分散在基地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

成熟的、可配置的国外套装ERP和MES软件优势在于其方案的完整性与标准化。SAP套装软件覆盖了从供应链、财务、人力资源、产品生命周期到客户与供应商关系管理整个业务流程,标准化的商务应用保证了它满足首钢绝大多数业务部门的管理需求,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钢铁行业特色,在大大缩短实施周期的同时为首钢带来管理上的优化与提升,并且保证适应未来业务需求的调整。

MES领域的辅助功能在外方平台上自主开发满足了钢铁行业在工艺装备、生产组织流程体系、生产操作习惯和企业间核心竞争力的异化性方面均表现得较为突出的特点,实现企业通过定制,满足核心竞争力的内化,同时培养少量的IT人员,将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优化的一部分资源。

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遵循钢铁行业五级架构模型,结合首钢实际特点,对钢铁业四级ERP系统实施物理集中、三级系统分散在基地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重视业务规划,大型项目前花时间、精力进行业务规划、设计,作为管理咨询项目对待,集团“一把手”亲自把关。例如一业多地新基地ERP项目前的业务规划、京唐ERP项目业务规划项目等。该规划部署即在短期内满足了首钢的“一业多地、多法人”的实际管理需求,又满足了不断的业务调整及扩展。

已建设的完整信息化体系,以及首钢钢铁行业的“五层”信息化体系架构,为集团管控战略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化基础,支持实现新战略的业务流程。现有信息化架构的适应性强:可以针对业务流程调整,在原有系统上进行系统优化,调整即可实现部分流程“落地”,避免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现有系统架构的扩展性、集成性强:对于为了满足“一体化计划”、“一体化质量设计”等高级业务需求,新增的信息系统通过设计和接口实现,能有效地与现有系统进行集成、融合,整体支持集团管控模式。

(中国钢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