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志贵

再炽热的阳光也没有绽放在他们脸上的笑容灿烂。

再深刻的记忆也没有此时难忘。

4月28日10时,昆明安宁,骄阳似火。昆钢6号高炉外,近百名中国十九冶的员工围坐在一起,翘首期盼着,热烈交谈着,五分钟后,“轰”地一声巨响从高炉大修区域传来,“炸开了,炸开了,终于开始啃这块硬骨头了!”

这一天,正好是昆钢六号高炉大修开工的第20天。一天前,倘若从平顶山上俯瞰,昆钢炼铁厂内的昆钢6号高炉,就像一座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高山,历经13载风雨,依旧笔直耸立、岿然不动。走近了会发现,拿着各式工具穿梭其间的“西部铁军”将士,仿佛是贴在山腰上的点点花瓣,安全帽若隐若现,犹如石缝里奔跑的野兔。这蔚为壮观的一幕,和着远远传来的急促哨声、金属撞击声,积聚了动感的美和时空交错的苍劲。

昆钢6号高炉,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个传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为传奇作注脚的,是中国十九冶。

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1996年的盛夏。经过100个昼夜的艰苦奋战,中国十九冶将卢森堡阿尔贝特公司埃斯·贝尔瓦厂的C高炉成功拆回,又仅用了22个月时间进行巧夺天工的“修配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终于使一座容积为2000立方米、西南最大的具备现代化水平的百米高炉在昆明安宁市崛起,这也是中国首座“混血儿”高炉。红土高原上,“西部铁军”的大旗书写着传奇。

昆钢6号高炉投产运行至今13年,高炉的“豆蔻年华”却已相当于人的百岁高龄。为昆钢的发展壮大做出巨大贡献的6号高炉,转眼间已成为国内长寿高炉之一,由于重金属对炉底年复一年的腐蚀,导致高炉偏移中心距离70mm,高炉本体上涨290mm,风口送风系统和炉顶设备损坏,炉底煤气大量泄露,严重制约了高炉的正常生产。

6号高炉何去何从?是一蹶不振还是再续传奇?关键时刻,昆钢果断拍板,毫不犹豫地将6号高炉的大修任务交给了与6号高炉渊源深厚、高炉核心技术过硬、准备工作充足的中国十九冶。

自信写在脸上,责任担在肩上。中国十九冶高度重视昆钢6号高炉大修工程,从去年底中标,到今年2月份汇报施工方案,再到4月9日正式开工,中国十九冶足足筹备了6个月,而实际工期只有99天。

中国十九冶董事长田野在2月26日召开的昆钢项目协调会上,明确指示:6号高炉大修是一项抢险工程,大家要给予高度重视,不能让昆钢失望,要打出“昆钢市场,唯我铁军”的实力与魄力!

这是一盘棋,一个目标,一份信念。要下好,要坚定,要胜利。

于是,从开工之日起,高目标、高强度、高效率相伴左右,比速度、比质量、比安全贯穿始末。“西部铁军”将士像一台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实现的难点转化为了现实的亮点。

风口带以上部位耐火材料拆除总量4000吨,原定25天时间,结果只用了半个月;

10天时间,700多个铸铁水箱、400多个铜水箱、几千根连接管、数千阀门全部拆除完毕;

最惊心动魄的是高炉支撑。在对炉体减负后,参战人员马不停蹄地安装了4个承重2000吨的液压缸,并做加力试验,之后对炉体框架进行加固处理,对支撑点做补强措施,一举解决风口带以下炉壳拆除后炉体悬空的后顾之忧。

截止4月25日,第一阶段战役圆满结束!值得一提的是,被形象地称为“偷梁换柱”、“倒挂金钟”的炉体悬空技术,在高炉检修中还是首次运用,具有开创性意义,经压力测试,风口带以下切割后,炉壳向上反弹3mm,证明在36m平台做四点支撑的方案正确可行。项目部由此撰写的《炉底更换技术》、《高炉炉体复位技术》将作为发明专利进行申报。

第一场仗打得漂亮,但没工夫回味,又一场短兵相接的恶仗旋踵而至。按照倒排的网络节点,下部炉壳拆除只有10天时间,当施工人员裹着浓浓的粉尘,忍着炙热的高温进入炉底拆除耐材和切割炉壳,卷扬机都被拉坏好几个时才发现,一个预想不到的巨大难题横亘在眼前,乌黑的脸上本是喜悦的光芒又一下黯然无色。

风口带以下炉壳全部拆除,高炉悬空之后,这个难题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一块由铁、铅、铜、钠、钾、锌等金属组成的庞然大物此时静静地躺在炉底纹丝不动,像一枚棋子,一朵莲花,又像一块蛋糕。所有人都清楚,这是一块直径达12米,重量超过400吨的死铁层,这样坚硬的大蛋糕该怎样来切呢?

一块块的切割显然耗时费力,不切实际。顽疾当下重药,爆破是唯一的选择。

与业主沟通、制定技术方案、疏散施工人员、吹氧切割、凿眼填炸药,一项项工作按部就班紧张忙碌地进行。4月28日10时05分,第一声炮响传来,很快又是一声炸开。所有人都在默默等待,却忘记了时间匆忙的脚步。

4月30日,经过三天连续不断的爆破,400吨重的死铁层不复存在,众人欢呼雀跃。一直靠前指挥的中国十九冶副总经理寇伟此时才稍稍歇了口气,管安全、抓进度,他一刻都不敢松懈。项目副指挥长、昆明分公司经理刘禄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段时间他一直往返奔波在昆钢6号高炉和昆钢草铺新区两个项目之间,身体不知不觉间又瘦了一圈。项目经理彭前富已过花甲之年,却主动担起夜班的重任,离休返聘的他与6号高炉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从国外拆除到国内新建,再到大修,每个阶段都亲历过,这让他感叹不已。项目总工程师杨文辉和工程部长封广举都是身兼数职,作为现场工程负责人,既要处理技术难点、调整施工方案,还要总结创新成果,仅编制的施工方案就有5万多字。在项目安全经理廖国权心中,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从最初的煤气监控到解决垂直交叉作业问题,再到炉内吊盘的安全防护、夜间通道照明、班组互保体系,以及进场人员的安全教育等等,他都丝毫不敢大意,甚至是爆破前一小时,他都还在逐层清理,生怕有人落下。大修现场,还有他们带领着800名将士在尽职尽责的工作:潘银成、郭勇、周明才、杜鹏、郭章华、胡亮……

炉底死铁层的清除,标志着6号高炉大修工程第二阶段的顺利完成,炉底将马上开始恢复工作,之后进行炉壳安装和耐材砌筑,这是高炉大修分水岭,宣告了由“拆”到“安”的过渡。

走马平顶山,扬鞭螳螂川。风雨十三载,旧貌换新颜。平顶山上那排红砖房,依稀存留着“西部铁军”奋斗过的痕迹,螳螂川的河水,依然顺着平顶山蜿蜒而流。高峰巍巍,浪涛滚滚,铭刻着十九冶与昆钢6号高炉的不解之缘,也见证着,一座长寿高炉以骄傲的姿态延续传奇。

为“传奇”增辉,与未来同行,中国十九冶正在续写传奇。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