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至臻品牌的最佳诠释
——综观中冶宝钢技术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郭兴波/文     发布日期:2016-04-07
2月24日,上海市宝山区科委在长江科技园,举行了颁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仪式,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成为中冶集团在沪子公司首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企业不仅可享受税收减免优惠,而且对于申请各类科技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债财政贴息贷款等国家资助资金更加有优势,并且对于企业业务的拓展,企业品牌形象及行业地位的提升有着显著作用。
视点一:厚积薄发揽胜企业认定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的企业。
多年来,中冶宝钢技术重视科技工作,着力提升企业科技能力,围绕公司“1+3”产业定位,针对不同产业板块的特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辅助生产专用设备研制、检修先进工艺工器具研制、冶金专用成套设备和工程机械研制、钢渣综合利用环保产品等方面都形成了系列化技术成果和产品,在行业内形成了“中冶重机”和“中冶环工”产品品牌,以及国内全工艺链钢铁运行服务商的良好声誉,具备了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
2015年2月6日,中冶宝钢技术成立了以技术质量部牵头、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以及各分公司技术科密切配合的工作组,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工作。按照申报程序和规定,中冶宝钢技术对2012年至2014年的生产经营、科技研发成果、知识产权等材料进行梳理,并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研发组织和管理能力等指标进行了评估,围绕自主研发的36项科研成果和 5项核心技术,107项专利作为支撑,研发费用和高新技术产值等关键指标满足申报要求,并通过了专项审计。编制了4册2300页的申报资料。2015年7月15日完成网上申报,7月23日递交到宝山区科委进行资料审核,8月15日在宝山区税务所进行了技术答辩,经过上海市科委及国家科技部的专家评审、公示,审核备案,首次申报即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2015年,中冶宝钢技术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工作系统化管理,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工作进行了策划,严密制定了技术创新指标,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按照公司特点进行了指标分解,围绕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战略进行了布局,推动项目研发为主导的系统化科技创新工作,围绕核心技术全年科研子课题立项74项;7项科技成果获得地方和协会颁发的科学技术奖;6项协会发明奖项,1项上海市标准奖项;7项工法被审定为冶金行业部级工法。2015年共申请专利81件,其中发明专利44件,均已获受理;新获得授权专利50件,其中发明专利12件,并获得软件著作权2件。
与此同时,中冶宝钢技术试验检测中心,通过了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换证复审,科技创新成果创历年来最高纪录。
视点二:数载磨砺科创成效斐然
我们来看一下,科技创新这个引擎到底有多给力。
三年来中冶宝钢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亮点频现:获得授权专利达107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85项,外观设计4项,另外还获得软件著作权证书9项,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同行业国内领先水平。
2015年8月7日,中国冶金建设协会组织专家,对中冶宝钢技术推荐的“RH真空槽砌筑维护工法关键技术”、“大型转炉在线检修工法关键技术”、“大型连续退火炉设备大修工法关键技术”等七项工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认真、科学、严谨的鉴定,七项工法全部通过部级工法认定。
2015年11月26日,中冶集团科技部专家组,对中冶宝钢技术推荐的“冶金渣新型墙材制品应用技术研究”、“PBC-200型铁水包运输车研制”、“新型滚筒渣处理工艺及运行维护技术研究”三项目科技成果进行鉴定,最终分别取得了一个国际先进、二个国内领先的鉴定结果。
2015年科技奖获项目,在地方和行业层面实现全面突破。
其中:“生态型钢渣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品综合利用技术”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热态渣无轨化运输装备与工艺开发”获中钢协冶金科技奖三等奖;“高强高透水钢渣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项目荣获中建协首届中国建设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奖三等奖;在首届中国循环经济专利奖评审中公司申报的“一种钢渣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荣获金奖、“冶金渣返炼钢生产利用工艺”荣获一等奖,“一种钢渣除锈磨料的制备方法”荣获二等奖;“钢水RH真空精炼槽体维护成套技术研究”、“熔融还原(Corex)竖炉清空技术”、“大型烧结环冷机检修综合技术集成”等三个项目分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简称中国施工企协)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第27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上,公司获得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3项,职工技术创新银奖1项、铜奖2项、入围奖2项。
此外,中冶宝钢技术选送的16项优秀成果,参加2015年度全国冶金建设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发布会,取得1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的佳绩(其中7项一等奖推选到全国工程建设系统发布交流);与此同时,“互联网+运维数字化管理平台”参加集团“BIM大赛”荣获优秀奖。
视点三:让创新360度延伸不断
中冶宝钢技术360度全范围、全体系、全体参与的科技创新,从发展趋势来看,可以说,未来一切皆可点击。
围绕“检修协力核心主业+技改工程、装备制造及新材料、钢渣综合利用相关多元产业”的“1+3”产业格局定位要求,中冶宝钢技术自我加压,在科技投入、专利、创新成果指标、专家室工作指标、工程技术中心工作指标方面,都提出了高于往年的要求。
为提高科技创新的技术手段,为企业员工日常的文献查询、项目查新、项目申报提供支持;方便企业及时跟踪行业、市场、政策导向;建设公司个性化科技创新项目的对比分析评价系统,形成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权威、完整、全面的专业知识服务数据库系统,中冶宝钢技术与“中国知网”合作,搭建了公司“知网系统”电子科技图书馆,为此专家室组织公司相关人员参与系统的培训。
按照中冶集团总体部署,中冶宝钢技术根据业务分工编制了“3D打印、先进制造业、互联网+行动纲要”的实施计划,按照公司产业发展的新定位并结合集团冶金工艺链八大部位、19项技术领域的布局,编制了公司“四五”科技战略规划;中冶宝钢技术“科技信息数据库平台建设”技术开发项目已经结题并投入使用,“BIM技术在检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实施。
中冶宝钢技术在重点研发领域设立了专门的研发部门,目前有专兼职研发人员354人,占企业职工总数比例为15%。研发部门设备齐全,拥有卷板机、超声波检测仪、射线检测仪、电焊机、智能程控热处理设备、电缆敷设输送机等各类研发和测试设备,可以满足研发项目各类开发需求;中冶宝钢技术极其重视产学研合作,与武汉科技大学就“PBC-380铁水包运输车车架结构设计优化”项目签订了技术开发委托协议。
在创新体制上,中冶宝钢技术正在由指标驱动为主的被动创新引导方式,向课题驱动为主的主动创新引导方式转变;以科技立项为切入点,从源头提高项目与生产经营工作的关联度,提高技术开发项目的普遍认可度,通过扩大立项研讨范围,完善立项审批环节,专家资源提前介入等具体措施保证立项质量,在核销环节,进一步严格把关,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有价值的研发活动上;与此同时,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的维护工作,完善研发平台建设,结合集团对新技术应用的引领和导向,确定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发展的方向。
毋庸讳言,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成功,必将进一步提升中冶宝钢技术全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热度,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作者单位:中冶宝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