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弹指一挥间,他从一个青葱学子到今天成长为一个科研创新的探索者,奋斗、磨难、孤独、喜悦,这一段段难忘的经历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他就是中国二十二冶集团精密锻造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景生。

青葱的岁月

1999年7月,毕业于河北理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李景生开始了自己的职场生涯。邢台高线轧机、北京冶金大厦中央空调、山东泰钢转炉、深圳南玻二线、酒钢炉卷轧机、福建鑫海钢铁炼钢炼铁、内蒙古北方重工360MN垂直挤压机、西安三角航空400MN模锻液压机、精密锻造40MN和120MN多向模锻液压机、山东旺泰200MN板片液压机,大大小小10多个项目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虽然繁忙的技术管理工作让他觉得肩上的担子越发沉重,但他学习步伐却始终没有停止。“万丈高楼平地起,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沉寂孤独的夜晚,吃饭休息的闲暇,都被他用来学习技术知识,让自己的专业理论扎实一些,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广一些,成了他此时唯一的信念。2013年6月,辛勤专研的李景生更是获得燕山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这些都为他后来从事技术管理和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奋斗的年代

由于出色的工作,李景生在2010年12月被任命为精密锻造公司重型装备车间副主任,负责机械设备制造、安装工作;次年10月份,又被任命为精密锻造公司技术质量部部长,全面负责技术、质量管理工作;2015年12月至今,他一直担任精密锻造公司副总工程师。工作环境变了,自身职务变了,唯一没有变的是他那颗艰苦奋斗、踏实工作的心。在公司里,看到最多的就是戴安全帽、穿工作服的他;在办公室里,看到最多的就是翻阅液压设计图纸、寻找各种资料的他;在电话里,听到最多的就是身边压机隆隆的响声和施工现场的嘈杂。2015年5月,他牵头申报《40MN多项模锻自动化生产线》中冶集团科学进步奖。作为单位的中坚力量,他带领团队成员长期奋斗在第一线,从各种资料的准备到技术难关的攻克,没有丝毫松懈。付出总会有回报,《40MN多项模锻自动化生产线》项目最终获得中冶集团科学进步奖二等奖。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深深感染了身边的每名同事,也带动了身边的员工更加奋力拼博、爱岗敬业。

知识的薪火

创新的道路永无止境,知识的探索薪火相传。作为一名技术管理工作者,李景生把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承看得无比重要。在工作中,他把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培训重点对象,大力开展重型装备以及锻件研发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有效提高了技术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活跃了技术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人之间的技术交流。通过技术管理部定期组织专项培训,例如2015年开展的焊接培训、压力容器取证要求培训等,不仅丰富了机关管理人员技术知识,同时也为车间及研发中心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接受专业管理培训的平台。此外,他积极发挥技术管理人员的示范引导和“技术二传手”作用,开展“一帮一”、“一带三”技术传帮带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了培训的可信性、可学性和灵活性。在理论和技能培训上,他采用集中辅导与反复模拟考试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技术骨干与个人训练结合的方式,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作为一名典型的技术骨干,李景生一有时间就活跃在各个培训场所,把自己所学的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人。在去年的科技创新培训中,他为大家亲自举例讲解如何发现身边的创新点,引导和鼓励大家积极发现、申报发明以及实用新型专利,并指导大家撰写相关的科技论文。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精密锻造的技术人员增长了知识和个人才干,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

丰收的季节

天道酬勤。李景生参与的“北方重工360MN挤压机安装调试技术“获得河北省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获得了中冶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唐山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的西安三角400MN模锻液压机工程获得2013年度全国冶金行业优质工程奖;获得中冶集团2015年度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参与建设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套装备与工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大吨位压力机滑移过度梁”、“大吨位压力机吊装装置”、“大吨位压力机滑移装置”、“钢丝自动清洗擦干装置”、 “圆头螺母拧紧扳手”、“圆头螺母拧紧套筒”等技术荣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快速更换模具的方法”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家级期刊《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中国机械》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这些奖项如同井喷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奔向了厚积薄发、艰苦奋斗的李景生,这是对他多年辛勤耕耘最好的褒奖和肯定。 (作者单位:中国二十二冶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