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钢铁,自主创新指向何方?

 

本报记者 贾晓静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应对挑战的有力武器。62829日,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2009年钢铁企业自主创新高级研修班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翁宇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寿荣,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李世俊分别介绍了国内外钢铁行业在生产工艺和流程、钢材品种发展、环保及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科技发展动向,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探讨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翁宇庆:钢铁结构材料研发主攻高强韧化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指出,钢铁工业存在的六大问题之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低档水平等方面。对此,翁宇庆指出,钢铁行业要注重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换代,积极开发高性能、低成本的钢铁材料,实现品种的升级换代和产业化推广,促进钢铁产业的发展和振兴。

翁宇庆认为,钢铁结构材料研发的主要方向是高强韧化。汽车制造的轻量化发展,建筑用钢淘汰Ⅱ级钢筋,在3年内实现Ⅲ级建筑钢筋60%以上,以及我国的桥梁建设都需要高强度钢材。因此,在满足经济性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在保证足够韧性和应用性能的前提下,发展高强钢是钢铁结构材料的主题,是符合市场需要的。

翁宇庆指出,钢铁行业发展高强度钢首先要重视两个技术的发展,一是由细晶向超细晶,再向超细组织的发展;二是控轧控冷技术向动态相变控制发展。其次,要将品种发展与材料制造工艺结合起来,将材料制造和材料物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工艺操作来控制钢中粗大夹杂,变有害夹杂为有利因素。再其次,高强韧性钢,特别是尖端产品的开发要实现工艺和材料物理相结合,即形变和相变的耦合。此外,要提高钢铁材料的应用性能和服役性能(寿命)。静态(承载)工程钢材要注重腐蚀问题,利用合金元素猛、铜间协同作用发展低成本耐候钢。目前我国已经完成此类耐候钢的工业试验,并开始用于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轨道。

最后,翁宇庆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钢铁企业更要在产品创新和优化上下功夫,依靠品种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危机中的“突围”。

殷瑞钰:钢厂将通过绿色生产向生态化转型

殷瑞钰在报告中指出,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应该在充分理解钢铁制造流程动态运行过程物理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钢厂的功能,以新的模式实现生态化转型,融入循环经济社会。

他认为,钢铁行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市场竞争力,同时又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新一代钢厂的产品制造功能,应该从以下视角出发来思考技术进步的战略性问题:一是以过程耗散“最小化”为核心目标,建立动态-有序、连续-紧凑的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二是以过程冶金的解析-集成优化为原则,建立起针对不同产品的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平台”;三是以材料工程为指导,规范不同钢铁产品的合理性能并实现产品换代。

他认为,在钢铁制造流程的物质流-能量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都存在着消纳-处理废弃物并使之资源化、能源化的可能性。因此,在未来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钢厂生产过程应是重要的切入点。

在创新钢厂发展模式方面,殷瑞钰认为,从钢铁工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出发,钢厂未来的发展模式将通过绿色制造向生态化转型,逐步形成都市周边环境友好型钢厂和港口生态工业带钢厂两种主要的可选择模式。

张寿荣:3类技术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有显著作用

20世纪以来的实践证明,技术进步是钢铁工业发展的推动力。张寿荣表示,21世纪钢铁工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克服钢铁工业的“两高一资”弱点,使钢铁工业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依靠工艺流程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张寿荣表示,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技术,这些技术的趋向主要是使现有工艺流程合理化,提高产品质量,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和探索新的钢铁制造工艺流程。他认为,从我国现实出发,洁净钢技术、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和轧钢工艺控制技术的技术进步将对我国钢铁工业总体水平的提升发挥显著作用。

张寿荣还指出,技术创新必须从具体条件出发,与社会需求一致。当前,我国钢铁工业的困难主要是产能严重过剩、国际市场萎缩;钢材价格低迷,长期在社会平均成本线上下徘徊,使整个钢铁行业处于亏损边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钢铁工业要摆脱困境,需要采取有效的淘汰落后措施,扭转产能过剩局面,这样才能使技术创新的作用得到发挥。

此外,在此次研修活动中,北京机电研究院名誉院长张武城教授讲授了创新方法和创新技能、人才的培育,详细介绍了解决发明问题的TRIZ理论和案例。来自宝钢、鞍钢、河北钢铁集团、首钢等钢铁企业主管科技、生产的领导约110人参加了研修活动。(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