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落后已无退路 合力形成至关重要
 
9月底,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委《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针对钢铁行业,《意见》指出,2009年上半年全行业完成投资1405.5亿元,目前在建项目粗钢产能5800万吨,多数为违规建设,如不及时加以控制,粗钢产能将超过7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意见》还提出了“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严格市场准入”等政策措施。
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的市场反应,就是自8月份以来钢价的暴跌。随着这股暴跌之势,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迟京东近日在“2009涂镀薄板行业发展及供需研讨会”上再次大声疾呼,钢铁工业决不能再继续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发展模式了,而是要坚定不移地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虽然我们已喊了多年但仍是当务之急!
早在第二季度初,就有人指出,我国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制定的一些货币、财政政策,却成为了国内某些地方融资的“狂欢节”———没有一个地方不在充分、彻底地使用“久违”的宽松贷款政策。一些企业还把当前的危机看作低成本扩张的最后机会。
现在看来,此言不虚。截至2008年末,我国已有钢铁产能6.6亿吨,而根据迟京东提供的数据,2009年我国预计将新增粗钢产能6848万吨,2010年将建成投产粗钢产能3390万吨,2011年还将建成投产粗钢产能2372万吨。实际上,目前在建规模可达到12610万吨。正如迟京东所指出的,按当前生产消费情况,8月份日产粗钢水平已相当于全年总产量超过6.1亿吨。今年将建成投产6800万吨以上炼钢产能,其中有结构调整产能,但更多的是单纯扩大规模,一旦价格恢复盈利空间,这些产能将迅速转化为产量。
过剩的产能还有消化空间吗?9月份粗钢净出口的局面似乎在提醒,出口也许仍是一条路。更早的时候,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处长晁宁在“2009年第四届国际钢市论坛暨中国钢材进出口贸洽会”上表示,钢铁出口仍面临3个问题:需求方面,目前国际钢市有所回暖、价格有所回升,但支撑国内钢材出口形势转好的外部需求因素依然有诸多不确定性;供给方面,美国、欧洲等地的钢铁产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贸易环境方面,不断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为国内钢铁出口带来更多“阴霾”。许多出口企业也反映,后期出口市场应该会有所恢复,但幅度有限。正如宝钢首席营销师蒋丽所言:“钢材市场2009年再依靠出口不现实。”
淘汰落后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更多的论证,我们更应该的是,这个“喊了多少年的当务之急”到底有没有解决之道?或者说,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此前,有关部门也提出了很多政策措施,比如在项目审批、融资、土地方面的政策,再比如差别电价、差别水价、差别排污费等经济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欠佳。
一位业内专家提出的建议颇有参考价值。这位专家表示,淘汰落后应该抓住关键,判断是否落后产能的标准其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是否有市场竞争力,二是环保是否达标。而只要政府设定好游戏规则,前者自有市场来检验,后者应是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的生产线,根本没有相应的环保设备,排放指标却能达标,地方环保部门执法缺位的现象十分严重,而这正可作为淘汰落后的切入点。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抽查小组,对钢铁企业排放情况进行走访抽查,抽查发现问题即视同环保不达标,责令整改。同时,实施问责制,明确地方政府在企业环保监督上的责任,明确地方政府作为关闭不符合环保规定落后企业的责任监督的主体地位。抽查发现问题的,对相关部门要问责。
记者就此采访了工信部负责钢铁行业工作的一位负责人,据他透露,工信部一直在研究如何突出环保指标在淘汰落后中的作用。他坦然指出,把环保指标纳入淘汰落后产能考核的做法相对于过去单纯以高炉、转炉炉型容积的单一指标显得更加科学,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却困难重重。“环保指标很容易造假,国家在统计、审核环节很难一一识别这些数据。”他说。
此外,针对上述专家提出的成立抽查小组进行走访抽查的建议,该负责人表示,工信部在内部会议上也在研究这一举措的可行性,并一直在与环保等有关部门进行协商、研究。
针对长期以来淘汰落后难的问题,新出台的《意见》明确提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产业、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形成抑制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合力。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金融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法依纪把好土地关、环保关、信贷关、产业政策关和项目审批(核准)关,对违反国家土地、环保法律法规和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规定,工作严重失职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行为要进行问责,严肃处理。
这些政策如果能够切实落实,做到“形成合力”、“真查”、“真问责”,无疑将大大加快落后产能淘汰的步伐。 (中国冶金报 李燕杰 李 岩)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