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产销平衡新模式全年增效3.4亿元

  今年来,宝钢股份针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变“规模最大化”为“效益最大化”,对产销品种主张谁盈利能力强谁“上场”,提升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和盈利能力。运用这种方式,全年增效3.4亿元。
金融危机以来,宝钢股份生产经营面临巨大考验,合同订单由此前的供不应求变为“食不裹腹”。为此,该公司财务部、营销管理部、薄板销售部、各产品事业部及品管部、各制造单元等迅速组成团队,探索产销平衡流程转变,于今年初推出“产销平衡经济运行模式”。新模式更加注重将市场需求作为指导产销定量的“风向标”。推行新模式后,团队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决定产销品种的总体规模,通过分析测算倒逼铁钢产能,实现从“规模最大化”向“效益最大化”的转变。
  新模式在总体产能受控的前提下,实行具有灵活的产销平衡举措。以往在产销平衡上,因最终产品附加值高,企业倡导“上工序无条件服从下工序”。新模式打破这种状态,什么品种盈利能力强,铁钢资源就向这个品种倾斜。团队每月分析厚板、热轧、普冷、镀铝锌等10多个主要品种的成本数据、价格信息,动态跟踪价格、成本、边际贡献及毛利情况,并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排序,对高效益品种多补充资源,为快速响应市场和创效提供保障。
  今年来,宝钢股份运用新模式,实现向高效益品种转移资源28.6万吨;通过科学测算,实现各制造单元互供料达22万多吨。目前,新模式已固化成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长效机制。   (中国冶金报 孙延军 霍世超)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