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小“细胞”焕发大能量
——中国十九冶集团成都钢结构厂杜勇重钢班组建设纪实
包国安/文     发布日期:2017-09-14
谈起钢结构工程,这是中国中冶的强项之一,仅仅举一个例子,屹立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鸟巢就是实力的见证。除此之外,中冶钢构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诠释着“中冶人用心铸造世界”的初心和态度。在中国十九冶集团成都钢结构厂有这样一个班组,它作为企业的“细胞”之一,从2008年组建至今,在钢结构战线上默默耕耘,勤劳付出,为企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017年被评为中国五矿集团第二届“百强班组”,它就是中国十九冶集团成都钢结构厂杜勇重钢班组。
管理提升,集中智慧创效益
“致力于十九冶钢构品牌,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制作出优质产品,提高客户满意度,向高端钢结构市场迈进。”这是杜勇重钢班对产品质量的总体要求。
重钢班主要负责构件的装配工作,是关系到产品质量的重要一环,班组加强质量管理,“把质量视为生命”的警句深深地扎在每个成员心中。在施工生产过程,班组严格按照工序和技术交底,做好每道工序质检,严格执行工序交接,绝不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到下一道工序。坚持小组自检和专检相结合,把不合格率控制到最小范围。班组自发成立QC活动小组,实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创造性,不断优化工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其中《提高多头管桁架组装合格率》获2017年度全国冶金建设行业质量管理小组QC成果一等奖,《提高风电塔筒制作外观质量》获2016年度全国冶金建设行业质量管理小组QC成果二等奖。
2017年,中国十九冶集团将“铁血降本、防控风险”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重钢班充分认识到,作为企业的前线生产车间,对降本增效至关重要。本着“省一分钱比挣一分钱容易”的道理,重钢班从细节入手,精细化管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收益。
科技创新,克服难题增实力
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也是第一竞争力。重钢班在完成日常生产任务的同时,在科技创新上集思广益、刻苦钻研。2014年底,钢构厂承接了大唐集团重庆丰都三坝风电场工程塔筒制作任务,这也是重钢班第一次接触风电项目,工程一开始,困难就接踵而至,由于没有经验,初次卷管过程中就出现钢板夹的脱落,造成设备损坏,给厂里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这一失败给杜勇及班组成员带来了深刻教训,同时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暗下决心发明一种装置来破解这一难题。杜勇在车间里反复琢磨,画图纸、做试验,最终发明了大直径卷管用钢板防滑吊夹,成功破解了难题,使生产工作顺利开展。该发明同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成都二环路大型钢箱梁制作中,由于构件外型尺寸较大,班组起重设备无法对构件进行翻面。为了保障设备安全,班组组织技术骨干出谋划策,仔细运算,结合班组实际情况,创新了反向装配法,使得大型构件可以不翻面就实现装配。
由于班组在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实施技术改造,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上的突出贡献,2015年,攀枝花市杜勇(冷作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授牌成立。工作室整合了冷作工高技能人才资源,在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团队优势,实施重点攻关、重点突破,为公司科技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增添了一块平台。
岗位练兵,产学结合育人才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尽管班长杜勇是首席技师,四川省技术能手,成都市郫都区“十佳金牌工人”,但是他明白个人的能力始终是有限的,只有班组成员整体水平提高了,才能发挥出团队的力量,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因此,重钢班自组建以来,一直坚持师带徒的做法,只要有新成员进来,班长就会安排师傅带领学习,让新员工在技术上快速成长起来,成为班组的技术骨干。近两年来共开展岗位练兵5次,职业技能等级得到晋升达35人次,中级以上职称达20人。
2016年年末,重钢班接到一项重要任务:组织人员代表中国十九冶集团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冷作钣金工项目的比赛,班长杜勇担任教练。工作将近30年,徒弟带了不少,但是担任国家级技能比赛项目的教练,对于杜勇来说还是第一次。刚接到任务,他心里着实没有底,但是一想到这是公司对他的信任,他决定硬着头皮也要顶上去,竭尽全力带好团队,争取拿个好名次。厂里也积极支持,在车间专门腾出一块地方搭建集训室。在四个月时间里,杜勇带领班组三名成员一边抓生产,一边抓训练,备战职技赛。4月23日,大赛在陕西杨凌落下帷幕,代表队获得了冷作钣金工团体第三名。虽然没有夺得冠军,但这样的成绩已是中国十九冶集团参加该项赛事以来,在冷作钣金工项目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大赛归来后,杜勇在班务会上这样给大家讲:“参加国家级技能比赛,是对我们班组技能水平的一次检验,和来自全国的高手同台竞技,发现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大家认识差距,自我检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共同努力,刻苦钻研,让我们的技能水平更上一层楼。”
除了参加高水平的技能比赛,钢构厂内部每年举行一次技能比武,鼓励职工积极参赛,获得名次的人员可以享受厂里发放的津贴,政策激励带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提高技能水平。
文化建设,凝心聚力树形象
走到重钢班的车间门口,有一处用彩钢板围起的地方看起来似乎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当看到“班组学习园地”几个字的时候,它的用途不言而喻,这里就是班组成员的“充电站”。班长杜勇针对大家能力参差不齐,文化水平有限的特点,每天挤出时间,带大家读书,给大家讲课,并且要求不管老少必须来。开始时,大家不理解,个别老工人,干了大半辈子铆工,没摸过书本,硬着头皮学。
没过多久,“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就体现出来了。杜勇带着大家学的理论,都是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是他在加工过程的经验体会。边学,他边把技能教给大家,废品率居然直线下降,干活的效率高了,产品质量也水涨船高。
班组通过民主生活会,班务公开为主要形式的基层民主管理,切实落实员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在用人、分配、评比先进和晋升职称等大事上,充分听取员工群众意见,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稳定。
百舸争流,风帆竞发。班组建设的强力实施、齐头并进,为企业实现新一轮创新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随着标准化建设、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的持续加快,重钢班组将紧跟时代潮流,继续围绕“争一流、创标杆”的既定目标,不断革新思想,完善体制建设,严格标准,狠抓落实,做一个最具活力的细胞,播撒正能量,创造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企业的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十九冶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