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一位怀着对事业无限憧憬的青年在宝钢建筑工地上许下第一个职业梦;26年后,他参与建设的炉窑砌筑工程已超过数百项”。他就是中冶宝钢技术协力分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周济奎同志。在26年的现场“摸爬滚打”实践中,他始终怀揣着这个梦想勃发奋进,为宝钢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初出茅庐,立志为先,扎根一线显忠诚

周济奎同志于1985年来到上海这个世人瞩目的现代大都市,先后担任班长、作业长职务,并于1994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7年,宝钢二期工程建设是周济奎同志参加工作以来首次参与的大型建设工程,作为一名刚从农村来到大城市的打工者来说,他感到无比的自豪。为了用实际行动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为了使自己成为宝钢现代化建设大军中的合格一员,通过自己的双手建造出最坚固的建筑成为他的第一个梦想。而对于工程施工技术来说,他知之甚少。为了能够学习过硬的技术本领,他向老师傅多请教,勤于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6月,周济奎同志参加宝冶建设公司组织的泵房结构砖墙砌筑比赛,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被选派到巩固培训学习班继续对砌筑专业深造学习,同年荣获宝冶三公司技术能手称号。

求真务实,厚积薄发,从“普通务工”向“自主型”发展

1989年,由于工作需要,周济奎同志被调任到中冶宝钢技术协力分公司从事耐材砌筑工作。由建筑施工转变为炼钢转电炉耐材砌筑施工,对他来说又是一次新的挑战。耐材砌筑与建筑施工表面看起来两者有相似之处,但实际却差别很大。转炉又称之为“宝钢的锅”,耐材砌筑施工中稍有疏忽便会在后期炼钢中导致漏钢恶性事故的发生,势必造成巨大损失。周济奎同志丝毫不畏惧眼前的困难,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转炉施工实践中,遇到困惑或技术难题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然后自己再反复琢磨,直到弄懂、会做、做精为止。

随着宝钢生产作业外协管理一体化方针的提出及逐步实施,1999年10月,宝钢协力单位整合后,公司各方面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周济奎同志被聘任为中冶宝钢转炉作业区作业长,他是当时唯一的一名“宝钢外协”作业长,此刻他深深地意识到自身知识的匮乏。如何适应并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又成为周济奎同志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他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加强自学管理知识。他下班后顾不上回家就背起书包赶往学校进行业余学习,晚上下课后回到租住的房子开始学习电脑。通过两年业余时间的努力学习,他成功取得上海师范大学大专学历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证书。

宝钢一炼钢300吨转炉炉衬工作层由41至44段内外两圈耐材砌筑砖构成,每次炉修时总会发生耐材融损现象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耐材浪费现象。周济奎同志通过多次对现场仔细观察分析,提出将“节段式耐材砌筑方式改为一段式”的建议,经过相关部门的调研论证,证明这一建议的可行性,并成功运用于砌筑实践中,有效降低了炼钢过程中转炉耐材消耗。

在宝钢炼钢生产中,转炉一个炉役期内的炼钢炉数称之为炉龄,提高炉龄对提高钢产量,降低炼钢成本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炉龄的提高,转炉出钢口挖修次数也增加,直接给生产带来负面影响。为了保证炼钢节奏正常运行,“出钢口挖修工艺改造”这一想法在周济奎的脑海中悄然萌生。无论在生活中或工作中这个想法总是萦绕在他的脑海中,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关于耐材砌筑方面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对出钢口的耐材结构、砌筑质量全盘分析。同时他在炉修过程中数次钻进炉子察看耐材使用状态,并画出炉况耐材变化损耗变化曲线。经过统计分析,他与技术小组成员最终揪出制约砌筑质量的“瓶颈”——原出钢口捣打料成分中含有沥青和水份,其经过高温烘烤后,沥青完全燃烧,水份被蒸发,捣打料便收缩,导致自然耐材开裂。通过对现场的不断摸索实践,周济奎同志与其他技术人员认为用镁碳砖来代替捣打料可以避免原有砌筑技术缺陷,并制订了详细的改进技术方案。这一方案得到宝钢相关技术部门的赞同,很快得以实施,并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整个炉役出钢口不再需要挖修。2001年,转炉“出钢口挖修工艺改进”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三等奖。

勇挑重担,竭诚奉献,当“四优”党员创先锋

公司是一个服务型企业,所以服务好业主是一项首当其冲的任务,作为一名现场管理人员,尽心竭力地服务生产是对公司的最大回报,力求每件事达到以用户满意为宗旨的目标。因而周济奎同志立足现场,以标化作业和员工技能提升为着手点,积极推进隐患排查整治活动,不断促使现场安全工作的稳步提升。2012年电炉区域共修订和完善岗位规程79项,隐患排查55条,极大地改善了现场的作业环境,作业人员的安全系数得到了有效提高。现场设备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生产节奏的稳定,日常的维护与检查尤为重要,因而他积极推进设备的动态管理工作。根据设备点检要求,他因地制宜地制订设备周期维护及日常保养计划,利用激励机制推进TPM管理,加强班组对设备的自主管理,及时提高员工的维护技能。为了推进现场的标准化作业管理模式,他组织作业区编制了《行车吊运行驶线路图》和《驾驶室定制化管理图》,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来固化作业标准。

转炉、电炉作业环境具有高温、高噪音、高粉尘特点。特别是转炉挖修工作,炉内的温度达50度以上,而周济奎同志首先必须进入炉内对耐材损坏的情况进行确认,再制定具体地挖修方案。每年他亲身指挥的转电炉炉修(全修、大修、中修、小修)次数超过30余次。20多年来,周济奎同志历经炉修600余次,均未发生任何质量事故,得到宝钢领导高度赞赏。同时,在其它炼钢厂炉修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他积极赴外支援,曾先后到八钢、梅钢指导炉修工程。面对每一座巍峨炉体的拔地而起,他那脸颊上晶莹剔透的汗珠数显着中冶人勇于奉献的豪情,而那胸前鲜红党徽在黝黑的工作服映衬下愈发显得光亮而有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硕果累累书写波澜人生

“身传胜于言教”。周济奎同志的言行无声渗透于作业区职工的心目中。电炉区域掀起了“岗位对标自我超越、青年快速成长成才”等系列“传、帮、带”活动,各类“拜师学技”活动的师徒对子达20对,每位青年职工力求达到“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的目标。在浓厚的学习氛围孕育下,作业区2012年员工技能等级提高率分别达15.28%和15.79%,一岗多证持有率达100%。在他的精细管理下,电炉区域班组建设工作形成以“四个管理”和“三大支撑”的管理新模式,即以人为本的管理,横向协作的管理,标准作业的管理,操检合一的管理来实现班组的基础管理工作。同时以技术支撑、创新支撑和关怀支撑为管理新模式来推进班组建设工作。技术支撑以班组的技术干部为主,配合骨干成员形成,对薄弱环节和技术攻关提供保障;创新支撑是设立班组创新联络员,负责创新方面信息联络与沟通,组织帮助班组成员进行创新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活动;关怀支撑是发扬班组的人文关怀,把班组的管理由领导变为引导、采取身教重于言教、肯定多于否定的方式,突出团队精神,不断增强班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结合班组各项考核细则,进行职工每月业绩排行的动态管理,在班组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好坏有标准,结果有评估”的理念。在安全工作中他积极参与和响应作业区提出安全管理模式,做到了责任到位,管理到位,重绩效评价,淡化考核,重质量,保产量,使班组的各项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保证了生产的持续稳定。

在潜移默化的和谐文化的孕育下,电炉区域安环、标化工作推陈出新,每月作业区安环绩效均排首位。在电炉区域14个班组中,“100班组”突破87.5%的比例,涌现出“先进示范作业区”、“先进示范标杆班组”和“电炉巾帼班组”等多个先进集体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市总工会领导多次莅临作业区对各项工作提出建设性地指导意见,进一步促进了班组建设工作,电炉精整乙班曾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班组。该班组于2012年凭借着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和“火眼金睛辨缺陷”的能力,共完成铸坯质检量172146支;热送大方坯20045支;铸坯切割量10474支;铸坯取样量878支;铸坯描号量172146支。铸坯精整质检弯曲度、倾斜度和定尺长度等各项精度指标达标率100%,作业质量合格率100%,该班组年创产值近300万元,其业绩在公司所有班组综合业绩考评排名中,全年保持领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周济奎同志在奉献征程中喜结硕果,曾获有工程技术标兵、优秀党员、优秀农民工等近40项荣誉称号。一摞摞褶褶生辉的奖牌点缀着一个平凡人波澜起伏的人生,一串串脚印印证着一个共产党员20多年的奋斗历程。我们相信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公司将会涌现出更多像周济奎同志一样勇于奉献、忠于党、热忱服务群众的优秀党员,为建设和谐美好钢城而竭诚奉献。 (中冶宝钢技术 宁春雷)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