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多东西都在于你如何去追求。如果不去努力那么你永远停留在平形线上。一个产品也一样,只有持续的改进,优化,才能出精品。对于直接参与产品研发的李利民来说,他深知追求的重要性。

 李利民2002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冶宝钢技术重型机械分公司机械研究所机械设计师。大学毕业后到现任职单位工作,十多年来,他始终把工作和学习钻研科学技术相结合,从一个莘莘学子成长为基层单位中骨干设计师,又凭着对公司的忠诚、事业的执着和对专业的热爱,他从最初的一线重型修理班作业人员一步步成长为分公司核心研发部门的设计师。在他兢兢业业的努力下,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参与并开发出了适应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如抱罐车系列(其中U型70吨抱罐车成为重型机械分公司又一新型环保抱罐车,110吨抱罐车更是成为国内最大吨位的抱罐车)、180吨平板运输车等技术新产品,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垄断局面,技术成果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一、脚踏实地,走稳每一步

 自入职工作以来,李利民一直在单位从事技术工作。工作中他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处处做有心人,虽经历过事业的低谷,但他从没放弃技术、放弃工作。在他工作的十年来他先后从事过重型机械修理工、发动机修理工、气动实验室业务员、加工作业区技术员、备修作业区技术员、结构作业区技术员、分公司质量管理员和制造设计师等职位。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他从不好高婺远,总是凭着一种虚心学习、刻苦钻研、能干巧干的精神,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拼搏和成长,逐渐成长为分公司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战线上的一名多面能手。

二、挥动翅膀,翱翔在科技的天空

自2005年调入机械研究所成为一名设计师后,他参与的第一台35T铰接式抱罐车,一举使公司的抱罐车从整体式转移到铰接式的大跨越,铰接式35吨抱罐车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并获得中冶集团科技成果二等奖;其后设计过台车、吊斗车、扒渣机、拖拉车等等非标设备和车辆;2010年主责成功设计开发了公司第一台180吨平板运输车;2011到2012年在制造的产品线上,他又画上有力的一笔,成功设计开发了亚洲最大的110吨抱罐车,和制造公司第一台U型抱罐车,载荷达70吨。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累计申报专利十余项,其中11项获授权,今年还有3项专利在申报中。

三、静思过往,补充持续动力

 李利民深知,工作的计划和条理很重要,一是清晰的把一段时间的工作分成几大项,同时合理安排各项工作的时间,分清主次,讲求工作效率;二是找出工作的点,这个点就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做的更好,其中创新是关键。重型机械分公司从事特种车辆的制造已经有十几年了,从事设计抱罐车也在5年以上,每一代抱罐车的制成都包含不同的技术,他总是非常注意这些不同,多打问号,从各方求证,找出最适合的方案;三是在工作中要像找卫生死角一样找出工作死角点;四是工作计划要注重细节的力量。在研究70吨U型抱罐车的时候,需要有敲罐功能,借鉴国外技术,工作大臂上要设置钢丝绳与车架连接,以防止因为敲罐时的冲击拉坏倾翻油缸,旁人可能会以为这个其实很简单,在车架和工作大臂上各设置吊耳,然后将钢丝绳连接上。其实不然,由于钢丝绳是柔性的,运动中随重力会降落,降落点下面不能有可能勾住钢丝绳的部件,拉紧时不能碰到渣罐,为保证受力均匀,不能用2根绳,而只能用1根绳配合3点固定,为了搞清楚钢丝绳的作用、粗细、长度、连接方式和位置,李利民找来相关资料仔细阅读、逐句翻译,在理解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项目进行分析后,最终确认了这个细节;五是理清工作思路,工作是需要埋头苦干精神的,但工作方法不是光埋头就行了,他需要目光的前瞻性,能够预测各种可能要做的工作,把问题想在前面。以上五点贯穿于他的整个工作中,给他的工作创新提供了基础。

 技术研发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每走一步必须踏实,每接一个项目他总是尽可能的收集第一手资料,有可能就去现场进行了解,然后不断研讨设计方案,即便是初步方案也认真做好论证,每一项技术参数都反复验算,并努力拓宽技术创新渠道。在各项技术研发中,他坚持细微入手,严格要求。图纸上的任何一个小符号,他都认真对待,确保方案准确。

 在产品标准化的同时,他在项目管理上的标准化也有很大的创新。创立了项目归档资料模式,技术文件模式,说明书模式和备件手册模式等。还有很多创新性的思路拟在机研所中实施。在繁忙工作之余,他也不忘提升自己的工作业务能力。为了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他自学了三维设计软件、有限元受力分析软件等,充分利用新的设计工具,对所设计的产品进行三维模拟,在实物制作前就尽可能发现前期设计的问题,并提前加以解决,降低生产成本,并使自己设计的产品更合理。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和青年技术带头人,他也非常注重能够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强化“团队”建设,促进共同进步。对技术和设计经验,他从不吝啬和保守,经常和公司的年轻技术人员一块交流经验,沟通认识。对他人请教的技术难题,他都会热情帮助,认真论证解答,直到解决为止。对待经验丰富的专家,他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在项目实施中,他总是能周全考虑机电液间的协调,掌控项目。

看见亲手设计的一件件产品制成后的那种喜悦,并没有让李利民停下前进的脚步。产品没有最好,只有更优,做一个有追求的人,是他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 (中冶宝钢技术 陈 俊)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