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冶集团 汤 晖

 

王显江坐在150吨履带吊的驾驶室里,熟练地把控着操作杆,吊臂轻舒,左侧,拖车上的钢筋一捆接一捆地被稳稳吊运至现场另一侧材料堆放处。

王凯站在吊车附近,指点着现场,并回答我们的疑问。这之中,王显江几乎连眼神都没有与我们这边对接一下。我们不禁笑道:你爸爸好认真哪。王凯答,吊车司机必须要聚精会神地操作,不然容易出事故。

瞧这父子俩,上阵果然一条心。

 

两个“第一次”的磨砺

父子在同一家单位、操作同一台吊车,因此,王显江与王凯,在机械化公司颇具关注度。

2008年,王凯复员后进入一冶,从事的职业就像那句歌词说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他”,与父亲成了同事。经过专业理论与实操的培训后,2009年,王凯成为一名80吨履带吊的司机,这一年,他参与广州亚运会场馆项目建设。就在这个项目中,他经历了人生中的两个第一次,对他而言,是磨砺更是成长。

那一年,他第一次因为工作在外地过春节。10多名员工在集装箱里用电脑看春晚。王凯满心酸楚与无奈,他很想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更重要的是,他还在恋爱中。他在给父亲的电话中大吐苦水、大发牢骚。王显江也因公在广州相距较远的另一个工地,他耐心地宽慰儿子,要理解与接受一冶人的工作性质,努力克服困难。毕竟心疼儿子,王显江利用春节假期赶到了儿子的项目部。懂事的王凯用年终奖给在2月份过生日的父亲买了一台电脑作礼物,这是他工作后送父亲的第一份礼物。王显江倍感甜蜜与欣慰。

节后没多久,吊车需赴另一个现场。队里有意安排王凯独立拆车并装箱转运。王凯站在80吨履带吊旁发呆,他心里发怵,结果还没稳过神来,又来新指令,要连夜将车拆卸装箱!王凯更是惊呆了,白天围着车子转了不知多少遍,琢磨如何将这庞然大物大卸八块,未曾想,难度又提高了——要在夜晚动手!

他加大了与父亲在电话里的请教与沟通的频率,王显江用多年丰富的经验与积攒的窍门悉心地指导着儿子,王凯边听边认真记录。那一晚,除了几位临时工帮忙以外,还有一名新进厂的大学生打着手电增加光亮,王凯心怀忐忑、小心翼翼地进行拆卸,并根据装箱的车辆型号、数量合理分配,保证被拆卸后的吊车一个零件不少地装箱转运。最终因为成功装卸并转运,队长给尚在学徒期的王凯发了100%的工资。

这两个第一次,极大地磨砺了王凯的意志与技能,提升了职业素养。

亦师亦父

没多久,队里安排王凯与父亲同开150吨的履带吊。自然地,父亲就成了师父,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教做人的道理。

1980年进厂的王显江,从事吊车司机一职有30余年,走南闯北,参与了几十个项目建设,经验丰富。他告诉儿子,做吊车司机这行当,必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操作时需全神贯注、胆大心细,才能安全施工。比如平时要做好车辆的日常保养,打车之后注意听声音,判断发动机、油泵、减速机是否运转正常,经验老道的司机,一般听声音就能判断故障的大致情况。不仅如此,还有窍门作指导,比如吊柱子,一般在柱子尾部或在柱子的三分之一处站位,这样既考虑了旋转的弧度,又防止了起吊后,构件因旋转而撞人、伤车。王凯边听边用心记在脑中和笔记本上。

身教重于言教。王显江在多年的工作中,针对车辆出现的故障现象和原因、分析与处理结果等,做了大量的笔记。因此,王凯也经常翻看,吸取宝贵的经验,并且学着父亲的这个好习惯做笔记。

从门外汉变成业内人士,王凯逐渐有着自己的想法,因此父子俩少不了各执己见。2009年在河南郑州吊装桥梁,父子俩操作的150吨履带吊与一台114吨的吊车进行双机抬吊。王显江根据经验,双机抬吊时一般不能走车。但是儿子认为先抬起吊物,再往前走一点就更快捷方便地到位。但父亲说走动时,如果一方吊车因路面不平而倾斜侧翻,另一台吊车也会有倾倒的危险。儿子觉得父亲过虑了,就在现场犟了起来。父亲说,要全方位考虑,就跟做人一样,不能只为了自己而不管别人。父亲坚持“先站位,再起吊,安全最重要”的方法,最终儿子嘟哝着嘴同意了。项目经理笑呵呵地说“你听你老爸没错的”。周围的同事们笑看着这对父子俩的抬杠,送给他们两个后来传开了的外号:大犟犟、小犟犟。

吊车司机夏曝冬寒的辛苦,走南闯北的漂泊,聚少离多的生活,作为年轻人,王凯免不了一番抱怨。王显江开导说:“既然当吊车司机,就要干一行钻一行,不然以后什么都干不好。”在平时的探讨中,父亲要儿子“三多”——多看多琢磨多动手。王凯不负“师父”的悉心教导,进步喜人。机械化工程处主任余宗奎说,与同龄人相比,王凯属于佼佼者。

父亲兢兢业业、勤勉踏实的工作态度影响并带动着儿子。王显江希望儿子能尽快熟悉各种吊车的性能,并熟练安全地操作。对王凯而言,他最眼馋公司的进口吊车,性能好,设计更优化,这种“王牌车”只有经验老道的师傅操作。不仅如此,他还眼馋老爸获得的机械化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员工等多种荣誉,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王凯正在一步步追赶老爸的脚步。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