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2日,是全国冶金战线的著名劳动模范马万水同志逝世54周年纪念日。马万水是新中国首批劳动模范,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首届工农兵劳动模范和战斗英雄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的亲切接见。朱德同志还请他到家中做客,并将自己亲笔题名的照片赠送给他。马万水是在党的哺育下,从一名普通矿山工人成长起来的劳动模范。马万水精神是对以马万水为代表的产业工人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高度概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马万水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诠释下不断升华,享誉全国,成为中华民族巨大的无形资产之一。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马万水精神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在新时期,在民族振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传承马万水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60多年来,以马万水名字命名的英雄集体培育和发展了“艰苦奋斗、严细求精、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马万水精神。凭着这种精神,这个英雄群体造就了许多挺立时代潮头的企业家和高级职业经理人,积累了丰富的矿山施工管理等宝贵经验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知识产权,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

 

 

艰苦奋斗诠释创业激情

 

 

1949年秋天,马万水怀着投身新中国矿山建设的热情,来到龙烟钢铁公司庞家堡铁矿。当时,矿上巷道倒塌,野草遍地,满目疮痍。马万水到矿后,被派到掘进五组任大队长兼技术指导。从此,他带着18名组员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马万水以自己在煤矿练就的一气打450锤不换手的本领,给工友们把钎传技。随着巷道的延伸,施工遇上了淋头水。马万水跑到伙房借来3条麻袋当“雨衣”。他还从山上拔来蒿草,让大伙垫在鞋里,他自己则穿着湿透的棉衣,干在淋头水最大的地方。后来,矿领导为他们买了6双胶鞋,马万水都让给了工友们。直到今天,“三条麻袋轮着披,六双胶鞋换着穿,手轮大锤干革命”还是这个英雄群体教育工人的“传家宝”。1950年6月,这个集体创造了手工凿岩月进23.7米的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纪录。小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集体,并被命名为马万水小组,成为全国冶金战线的一面红旗。伴随纪录诞生的,还有“马万水小组”的名字,这粒种子传承至今。 严细求精,是马万水实干加巧干的真实写照。在工作中,马万水注重研究爆破效果,摸索治理各种岩石,利用岩石的节理、层理和裂隙,创造出“中间楔形掏槽法”“旁楔形掏槽法99、66稀眼深孔作业法”等10多种不同的凿岩掘进方法,大大提高了工效。也正因此,1958年他一连4次创造全国矿山掘进新纪录。 拼搏奉献,是马万水精神魅力无限、充满创业激情和旺盛斗志的根本所在。“干着指挥有人听,站着说话话不灵”,是马万水无声的人格魅力。1950年,马万水当上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后,职务变了,但他从没脱掉工作服,没有离开掌子面。开会或有事,多数时候都必须到工地去找他,有时他连满身泥浆的工作服都来不及换。马万水一心扑在工作上,不为名利所缚,不为权欲所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勇攀高峰,是马万水在困境面前自强不息、在挑战中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以马万水为代表的老一代冶金矿山工人靠着“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的勇攀高峰、勇于争先精神,面对困难,挺身而出,迎难而上。马万水生前带领小组先后12次创造了全国冶金矿山井巷掘进高峰,始终保持了全国领军者地位,成为全国冶金工业战线的学习楷模。 1961年8月12日,马万水因病在北京逝世,年仅38岁。马万水临终前向工友说:“一定要永远争先进,把党交给咱的红旗保住。”马万水逝世后,马万水小组逐步扩建为马万水工程队。1975年,这支英雄的队伍成建制调入中国华冶,参加邯邢基地矿山建设。1977年,这支英雄的队伍在西石门铁矿创造了冶金矿山井巷独头月掘进1403.6米的新纪录,第20次攀登了全国冶金矿山井巷掘进高峰。至今他们仍保持着平巷独头月进尺1403.6米、多头月进尺3125米的世界纪录,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全力传递“马万水精神”

上世纪80年代初,马万水英雄队伍开始走向市场。全队开展了“马万水工程队向何处去”的大讨论,这支队伍继承发扬马万水精神,开展了二次创业。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对矿山建设投资锐减,这支队伍由矿山施工转入路桥建设。他们承建了太旧高速公路北茹隧道工程。这项工程被称为“太旧第一难”,而马万水工程队不怕苦、不信邪、科学组织施工,提前完成任务。时任《中国冶金报》记者的笔者,及时深入工地采访马万水分公司经理黄殿清、项目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采写了通讯《攻克太旧第一难———马万水工程队承建太旧北茹隧道纪实》,发表在《中国冶金报》一版,记述了马万水工程队不怕艰难、跨行业占领市场的壮举。 1991年,马万水同志逝世30周年,中国华冶在邯郸办公楼前为马万水同志塑像。之后,《中国冶金报》系统地报道了马万水工程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形象。记者们先后深入马万水工程队施工现场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采访,发表了5篇系列报道,较好地表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万水艰苦奋斗精神没有过时、冶金行业的老典型又有新贡献的重大新闻命题。

“马万水精神”雄风犹在

多年来,中国华冶始终坚持开展以弘扬马万水精神为主线的“马万水精神”系列教育活动,并通过为马万水同志塑像,编辑出版《永不褪色的红旗》图书、拍摄《马万水和他的战友们》电视剧,召开马万水精神研讨会,向全公司职工和社会公开征集马万水队徽、队歌、队旗等活动,使马万水精神固化于行,深深植根于干部职工心中,使先进典型群体薪火相传。 时代在变化,要使马万水精神代代相传,就必须筑起理想信仰的坚强防线。在马万水分公司,有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每当来了新队员,都要坚持到马万水塑像前宣誓,聆听传统教育报告,观看电视剧《马万水和他的战友们》,开展唱队歌、戴队徽、升队旗、铸队魂活动,让“传统基因”深植队员血脉。各项目部党支部坚持以“传统磁场”传递精神内涵,使马万水精神成为凝聚职工思想的队魂,成为锤炼职工的熔炉。上世纪90年代,马万水分公司承建西藏山南罗布萨铬铁矿,队员奋战在雪域高原,虽然高原反应严重,却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下月掘进183米的高原纪录,用1年时间完成了合理工期3年的工程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他们“高原英雄掘进队”光荣称号;在长白山下通钢施工的队员们,冒着-37℃的严寒刨冰生产,战胜了17年未闯过的特大断层;奋战在长江南岸武钢金山店铁矿的队员们在近40℃高温天气下不停施工,连续4次中标该矿工程,建成一条又一条优质矿井。 2009年,马万水被评为“双百”感动中国人物和“时代领跑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60位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 2011年8月,在马万水逝世50周年之际,中国华冶召开纪念大会,并建立了马万水事迹展览室,共收集各类图片110余幅,还并陈列了上世纪50年代马万水小组用过的大锤、钢钎、雨靴、马灯等实物,马万水夫人张淑云将马万水个人的遗物捐给了展览室。这里如今已经成为弘扬马万水精神的传统教育基地。随后推出的长篇通讯《永远的马万水精神———走进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华冶马万水工程分公司》、2012年10月12日推出 《中国华冶:弘扬马万水精神》报道,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学习、宣传效果和社会影响。 用“马万水精神”带队育人,这种传统基因的延续使新一代马万水工程分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出新的辉煌业绩。 (中国华冶集团 侯宪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