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发接受媒体采访。

2016年12月29日,在2016年“感动西昌十大人物”颁奖台上,有一名少年显得格外清秀,在灯光的映衬下,腼腆的笑容、真挚而又清澈的眼神,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主持人娓娓道来的故事,更让人为之动容……

杨金发——2016年“感动西昌十大人物”之一,现任中国十九冶集团西昌设备结构有限公司焊接专业带头人,领办杨金发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获得“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术能手”、“为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个人”、“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并于2016年当选西昌市政协委员。

每一枚奖章和每一本荣誉证书,都记录着杨金发精彩而不寻常的经历。这些经历,汇聚成了奋斗与拼搏的青春之诗。

令人尊敬的焊接专家

22岁的杨金发来自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从2014年开始他就代表中国十九冶集团参加了多个国内、国际焊接大赛,先后获得了中国技能大赛——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焊接项目冠军,新西兰大洋洲挑战赛焊接项目亚军等成绩。年少成名,面对三番五次的沿海技师学院高薪及事业单位编制的诱惑,当初那个“学门技术减轻家庭负担”的毛头小子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家乡,进入中国十九冶集团西昌设备结构有限公司担任焊接技术负责人,开始一段全新的征程。

没有过渡和适应,杨金发迅速进入角色。他一边集中解决近年来该公司在风电塔筒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一边为企业培养新鲜血液。他的到来让整个车间拥有了强有力的技术主心骨,更营造起了重技术、比技能的新风尚。之前,风电塔筒门框焊接通过率只有85%左右,经过他的技术指导,门框通过率已达到100%。随后,他又着手解决了风电塔筒环缝气孔和焊缝内凹的问题,避免了反复补焊造成的时间浪费,车间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培训新人的过程中,他耐心指导,一丝不苟,只要是学员出现了气孔、焊穿、未融合等问题,杨金发都会亲自示范处理方法,让大家牢记于心。在实操结束后,他还组织了多次理论培训和考试,可谓倾尽心血。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这些学员仅用了两周时间就能胜岗位需要。

作为企业焊接专业带头人,一年多来,杨金发不断学习、总结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开展焊工培训17次,培养出30余名优秀焊工,编制的《风电塔筒焊接新工艺改进》手册已投入生产使用,研究的《角向磨光机支架》、《管道外观检测平台》2项专利获得授权,他个人被聘任为“凉山州(西昌市)创业创新孵化中心荣誉辅导员”。

勇担重责的管理者

2016年10月中旬,中国十九冶集团西昌设备结构有限公司快速启动了凉山州扶贫安置房钢结构加工制作任务。该项目是国家批准的定点、省重点精准扶贫项目之一,年前要完成291套加工任务,时间短、任务重。而此时又恰好是生产任务饱满期,制作风电塔筒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人力、生产空间和存放空间,但是面对政府的信任,作为央企,必须勇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这项民心工程。

关键时刻,公司决定让杨金发担任项目生产负责人。但是如何正确制定工作流程,如何与材料班、铆工班做好衔接配合,如何利用好场地,如何管好底下这支经验欠缺的团队,都是需要他解决的新问题。

临危受命,更显大师风采。虽然年轻,但是杨金发有信心干好这个工程,为家乡的扶贫攻坚工作摇旗呐喊。他先向公司申请,将原料车间腾空,作为该项目的生产车间。有了“根据地”后,他着手组建团队,将11个亲自带出来的实习生全部纳入,又不断与铆工班班长协调人员,经过数日沟通,又加入3名成员,一支15人的突击队就此组建完毕,工时实行3班倒,一场攻坚战随即打响。

加工之前,杨金发仔细分析了安置房钢构件材质,对焊接工艺进行优化调整。他要求该项目尽量采用带收弧电流的设备焊接,不但可以确保一次成型,而且不会产生气孔收缩,也不用反复去调电流,非常方便、快捷,能保证生产进度。

为了充分利用场地,他将构件并成一排,在加工制作过程中,让四名焊接工人同时从两边向中间焊接,出现问题由他一个人进行补焊,这样就可以节约焊机来回调动的时间,同时也实现了流水化作业,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管好团队,杨金发以身作则,每天第一个到达现场,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半,到了晚上12点左右,他还会再次回到车间进行检查,及时处理一些细节问题和设备故障。他不仅教会徒弟们处理焊枪堵塞,导丝管堵塞等简单的设备故障,而且也严格要求他们好好保养焊机,绝不能因人为的损坏而耽误生产进度。构件焊接好后,他主动挑起危险系数最高的起重工作,亲自动手将成品吊上运输车,这一批构件才算圆满完成。

在杨金发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经完成钢构房屋构件270余套。车间领导兴奋地用“不可想象”四个字表达了对杨金发团队的赞赏。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杨金发敢想、敢做,关键时刻挑起大梁,用一件件完美的成品,践行了回报家乡的郑重承诺。

谈到未来的规划,杨金发表示,将充分利用公司提供的资源,解决工程难题,做出科研成果,还会不断地培养年轻人走上焊接竞技的舞台,为企业、地方甚至国家争取更多的荣誉。 (作者单位:中国十九冶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