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春望》道尽了战争的悲凉与残酷。一寸山河一寸血,历经半个多世纪,世界已天翻地覆,但我们不应也不能忘记那场共御外侮的八年抗战。重温,是为铭记历史;铭记,是为历史不再重演!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之际,中国一冶集团为健在的23位抗战老兵颁发了抗日纪念章。他们是江勇、王剑、王明、王增祥、王建平、马爱玲、陈雨祥、罗诗奇、李希英、马殿池、韦冠文、刘振亚、苏艳芬、郭玉新、陈冰、李文域、杨君汉、刘玉华、刘其棣、丁志、池传学、杨永兴、曹天锁。

本网特刊载部分抗战老兵的事迹,通过他们,以一推百地展示出抗战老兵的风采,在民族危亡关头,他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的铮铮铁骨,是抵御外侮的民族脊梁。新中国成立后,老兵们集体转业,发扬部队作风,南征北战,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力量。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仿佛看见当年抗战老兵浴血奋战的身影。岁月流转,健在的老兵已然不多,在走访中,我们见到的每位老兵都年事已高,但面对镜头敬礼时,却都不由自主地挺起了胸膛,眼神也似乎闪亮起来。年岁会老,但战士的信念与精神是不老的!

 江勇——目前一冶唯一健在的老红军。1919年5月26日出生,1933年7月,14岁时在四川南部县参加红军第四方面军,历经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平建设四个时期,曾三次过雪山草地,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辽沈战役、两广等重要战役,他5次受伤,至今身体里还残留着尚未取出的弹头。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解放后,他历任武钢道路公司、特种、武汉机修厂经理、厂长、建设武钢总指挥部副指挥长、一冶副经理、省政协委员、青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83年12月离休。

罗诗奇——1928年8月出生,1943年加入新四军襄西军事指挥部独立33团。他所在的33团虽然装备落后,但凭着保家卫国一腔热血,也击毙了不少日军。他说,鬼子怕大刀,他好几次与战友冲进敌群,见鬼子就砍,眼睛都杀红了。1944年8月,他部在绿林山夹击“扫荡”的日军,击毙日军200余人。曾荣获湖北军区沔阳军分区一等战斗英雄、一等劳动模范,还获得毛主席头像银质奖章一枚。

解放后,曾担任一冶武装部部长、组织部长、纪委副书记。1985年4月离休。

王建平——1923年3月出生,1943年3月加入新四军第七师。当时他所在的二纵队负责打鬼子,一纵队在山上打伪军。他在石子庙打鬼子时,用手榴弹缴获了敌人一杆机关枪。他参加过多次战斗,下巴、左腿处负过伤,至今伤痕明显。

解放后,曾担任一冶福利处工会主席、科长。1980年8月离休。

池传学——1929年3月出生,1945年6月加入二十军五十九师后勤部。到部队一个星期后,他就参加了战斗,打伪军据点(炮楼),打完炮楼后就打县城。战斗很艰难,他的右胳膊被打穿,双腿被手榴弹炸伤,弹片穿过腿部,军帽也曾被打飞。有次,他和战友们的枪还没擦完,突然听见哨兵的枪声,就知道鬼子来了。晚上睡觉时都背着子弹袋,和衣而卧,随时投入战斗。

解放后,历任一冶电装公司保卫科科长、机关总支书记。1983年12月离休。

 杨君汉——1930年1月出生,1945年5月参军,在部队当通讯员。当时在湖北一带打鬼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不怕。身边不时有战友受伤、牺牲,但是“不但我不怕,战友们也不怕,知道牺牲也要上,看到鬼子不消灭不行。”

解放后,历任一冶水泥厂厂长、党委书记;一冶武装部部长、一冶纪委副书记,1990年2月离休。

刘其棣——1927年10月出生,1945年4月参军。18岁的他在老家河北衡水打仗时受伤,子弹从右后背穿过胸前。后转战河南邓县杀敌,抗战结束后,又参加解放战争。在两大战争中,他一共参加过100多次战斗。

解放后,历任一冶机械动力站监委副书记、动力站副主任;一冶安全处副处长、处长。1982年4月离休。 (中国一冶集团 汤 晖/文 陈 明/图)